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纺织品芒果体育 直播 芒果体育平台贸易范文精选|芒果体育
纺织品芒果体育 直播 芒果体育平台贸易范文精选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3-07-17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全国首位的出口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我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一直困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问题将得到解决,纺织业被誉为是“受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全国首位的出口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我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一直困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问题将得到解决,纺织业被誉为是“受益最大的行业”。然而,取消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也是双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实现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多年来受被动配额困扰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将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对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前的纺织品贸易是在配额庇护之下的“不公平”贸易,现行的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配额划分的。我国对欧盟、美国等设限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也主要由配额决定。一旦取消配额限制,势必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取消配额之后,纺织品市场实现了自由贸易,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纺织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具有解次人民穿衣和支援相关产业应用的社会效益,以及上缴国家税利和出口创汇的直接经济效益。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在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和化纤业的职工人数为800多万人,其工业增加值合计是1900亿元,固定资产4500亿元,这些指标在主要行业中名列前茅。2002年1至11月,纺织工业总产值9142.7亿元,同比增长15.22%,纺织品服装出口560.8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430.12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158.05。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按每平方米销售价格,66个国家加权平均数是2.32美元,我国产品为3.04美元,比平均值高30%。从贸易方式和出口创汇积累资金的能力来看,纺织工业是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我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服装业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我国在纺织、服装、化纤行业工作的人员超过800万,随着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将会更多地吸收我国的劳动力。

  纺织产业是高关联产业,产业联系程度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重要。纺织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流量表中,纺织工业的总产出占13.396,每增加一个单位总产出,关联到国民经济各行业1.93个单位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其中农业投入系数是0.24个单位,第二产业系数是1.43个单位,第三产业投入系数是0.26个单位。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5.5公斤上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左右,预计2005年后我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可达6.6公斤,国内消费量从1999年的700万吨增加到860万吨,净增加160万吨的纤维消费量,纺织工业可以增加2000亿元的总产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600亿元。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和间接投入3800亿元。按当前水平测算,可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近1个百分点,贡献相当可观。

  工业化是一个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着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化使一些先行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化也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先导产业通常是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纺织业拥有高关联型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部门、产业依存度高等先导产业特点,纺织业具有市场大,技术障碍小,投资少,收效快,积累资金多,可以吸收许多人就业等特点。纺织业具有较高的后向联系水平。这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不发达国家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结构不完善,、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为加快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意识地用后向联系程度高的产业部门优先发展的方式,造成人为的短缺,以刺激或带动与该部门后向联系较紧密的部门的梯次发展,从而加速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额约为每年320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大国,加入WTO以来,其进出口贸易额约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服装业历来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金额不仅占到出口总值的1/5,而且是我国外贸顺差的第一大来源。

  1999年以前的进出口总额尚处在500亿美元左右,到2000年就突破了600亿美元,2002年突破了700亿美元,到2003年更是达到了945亿美元,整个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出口额远远大于进口额,贸易顺差巨大。配额取消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继续扩大。

  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为4708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945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50.2%。10年来,进出口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1.5%(而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报告,在1990到2002年间,全球纺织品贸易额年均增长3.2%,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5.3%),出口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2.8%,进口额的平均增长率为7.3%。出口增速位于前四位的年份分别是1994年(31.2%)、2000年(29.4%)、2003年(27.7%)和2004年23.4%。

  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从1994年的19.9%,下降到2003年的11.1%,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从1994年的28.3,下降为2003年的18%,说明我国在实施进出口商品多元化战略方面颇有成效,纺织品服装贸易对我国整个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日益下降。因为纺织品服装贸易在整个货物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由此可以预见,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对中国整个外贸的影响不会很大。

  纺织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外贸的发展。

  3.1.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贸易转移效应增强,抑制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缔结后,因对内减免关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而导致某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最低成本国家进口所造成的整个社会财富浪费和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关税同盟缔结前,一国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同等产品征收同等税率的关税,因而成本最低的国家就可能获得贸易机会。而建立关税同盟后,受关税同盟的制约,需首先转向同盟内成本最低国家进口,倘若该出口国家产品成本不是世界上最低的,则不仅同盟的进口利益受损,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不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因而产生了消极的消费效应和消极的生产效应,使福利水平下降。

  利用区域经济集团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经济集团对内互相保护对外排挤双重功能,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将继续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发展。一方面,两大区域经济集团今后将继续加强制定与执行统一政策,使贸易效应明显增强,原来对我国设限的国家现在仍然设限,从而使我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两大区域经济集团不断扩大集团规模,用以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发挥成员国比较成本优势,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些将有助于成员国优势互补,在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具有的贸易转移效果将进一步得到发挥,从而部分取代我国纺织品对两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出口。

  绿色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发达国家利用其比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明显得经济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品,并逐步形成环保壁垒。

  近年来国际上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那些针对产品的环境法规、技术标准对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因为纺织行业是高污染行业,产品生产中的印花、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艺所涉及的污染问题和成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国家为此出台了标准不一、行时不同的针对产品的环境要求,对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由于我国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纺织品达不到国际纺织品环保标准,在日益强化的环保要求下,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挑战。

  就纺织品档次而言,世界市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高档纺织品市场,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占据的中档纺织品市场,三是发展中国家所占据的低档纺织品市场。我国处于第三层次。就竞争力而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其更低廉的成本与更接近欧美市场的优势与我国竞争低档纺织品市场,虽然未影响我国的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和生产国地位,但已经夺走了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南美、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着传统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历史,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他们享受比我国优惠的政策,劳动成本比我国低,一直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同时,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受到东欧、土耳其的蚕食,由于他们具有费用低、交货期短、距离近、关税低的优势,挤占了一些我国的传统市场;欧盟的纺织品服装自由化策略也有利于欧洲区域的贸易自由化。

  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新型纤维的开发与生产,环保纤维、智能纤维等新产品不断推出,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尽管少数发达国家生产量增长缓慢,但产品科技含量、生产效率提高迅速,竞争优势明显。即使在传统方面,发达国家也在千方百计提高竞争力。这些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不利。

  纺织、染整、设计、缝制是纺织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其中染整和设计对资本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生产纺织品的企业有两类,一是内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或国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处于纺织和缝制阶段。另一类是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开展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基本处于缝制阶段。这使我国纺织业更多体现劳动密集型特点,而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使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换,产品中更多的含有资本和技术因素,更能适应绿色消费所兴起的对纺织品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舒适化、安全化的需求,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量大价优参与竞争的优势,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纺织品竞争优势长期集中在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上扬与进口面料增加而使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低,使劳动力充明显上升,我国纺织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

  在我国棉纺织业中先进设备拥有量低,比如自动络筒机仅有30,芒果体育 芒果体育直播而发达国家是百分之百;各种无梭织机占10%,不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不但缺乏开发新产品能力,而且难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我国纺织品竞争能力。

  我国纺织品出口至今收购制仍占主导地位,这个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出口环节多、速度慢、市场灵敏度差,不能适应纺织品国际市场日益凸出的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竞争趋势,使我国纺织品丧失了许多营销机会。另外,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整体营销水平不高,对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品牌建立、渠道选择、促销宣传等活动尚处于粗放阶段,缺乏精耕细作和科学决策,整体营销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增加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市场基地转移,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自身纺织服装业,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中受益,从目前我国出口结构来看,尽管最终产品出口己超过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仅有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约有50%是加工贸易,在一般贸易中,又有近60%是衬衫、长裤、睡衣等大类常规产品,很少是中国品牌,尤其是时装几乎没有国外注册的商标。

  促进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打造民族品牌,另一方面,制定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熟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自由贸易。

  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在加大对纺织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时,可以采用技改贴息、债转股、结合国企改革等一些方式,逐步使布局合理,行业结构步入良性化轨道。

  探索行业协会承担职能的方式方法,规范制度,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

  完善劳动、环保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法、环保法的检查力度,用行政与法律手段为纺织行业、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纺织出口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测,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通过信息收集网络,收集全球市场关于纺织品生产、销售、贸易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预警信息资料库,并通过网络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行业协会与企业,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良性互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行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逐渐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这应是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

  从目前纺织品市场需求和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现状来看,目前中国纺织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因此企业自身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特别是企业必须在战略的高度做好纺织品市场的营销工作,在市场细分、消费需求预测、产品质量管理、品牌运营、价格定位、分销渠道建设、促销宣传等方面花力气、下功夫,为自身的不断成长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要依靠技术创新,因此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人才与掌握高科技尖端技术的优秀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但目前纺织人才教育萎缩,纺织企业人才流失、人才短缺。纺织院校的生源日趋减少,而纺织院校的毕业生很多又出于前途方面考虑、兴趣爱好、报酬等不愿进入纺织行业,己工作的很多人也纷纷跳槽改行,上述这些都将会影响纺织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中国入世后,对于即熟悉WTO规则,又有了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空缺也很大。因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解决此项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要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各种层次的纺织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人才,同时企业要创造良好条件留住人才,并培训WTO规则,掌握《纺织品与服装》(ATC),《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以及《反倾销协议》等。纺织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创造最佳用人环境,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研发氛围,使劳动者能有充分的空间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重要的在于充分授权、加强沟通、完善监督。其次加强企业先进机制建设,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使得劳动者能够胜任将来的竞争。第三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建立劳动者的优秀就业情操,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我国将继续把发展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作为扩大出口的主攻方向。要增加高档服装出口比重,提高服装卖价。同时要巩固并适当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通过开发功能化、差别化化学纤维,抓好化纤长丝织物、高档棉纺织品、丝绸等产品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攻关,尽快提高多种混纺、交织和化纤仿真丝织物的质量和水平,避免低档面料出口而高档面料大量进口。从纺织品出口的纤维构成来看,必须实现从出口棉纺织品向出口化纤纺织品转变,顺应国际纺织品贸易和消费的变化趋势,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应成为扩大纺织品出口新的增长点,装饰用纺织品生产要形成高档次、功能化、系列化产品,在代替国内高档宾馆进口的基础上扩大出口量,包括床上用品、毛巾类、线带类手帕类和地毯类产品。要选择一些沿海重点出口企业形成若干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做到产品高档、款式新颖、风格雅致、包装精美,符合国际流行趋势,以出口外销为主,产品用纺织品实施进口替代,改善出口结构,还必须坚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方针,加工贸易保持适当地水平。

  面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化贸易壁垒给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的阻碍,最有效的对策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为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人口最多和最大自由贸易区。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重要传统产业之一,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两者在纺织服装领域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从劳动力成本来看,越南和印尼等国家明显低于中国,而且劳动力供应充足,这是双方扩大合作的基础所在。从纺织原料来看,中国与东盟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是一个纺织纤维生产大国、棉花、蚕丝、麻纤维以及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蚕丝、麻纤维等领域有广阔的合作情景。随着中国化纤维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可能成为化纤的出口国,为东盟提高纤维原料。

  面对绿色壁垒,我们不能盲目抱怨、消极回避或一相情愿地希望通过抗争来减弱绿色壁垒,而是应该认真分析,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迎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因为纺织业是典型的化工生产行业,具有各种可能的污染渠道,所以,要想生产出绿色环保的纺织品,就必须对生产的各环节都严加把关。首先,要尽量选用对环境保护有利的原料。其次,要选用绿色的印染助剂。再次,对于产品的收尾过程如包装环节、处理废气的环节等都不要掉以轻心。芒果体育 芒果体育直播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要积极适应WTO规则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加大营销工作力度,做好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发展区域内贸易。

  [1]王志明,乔桂明.国际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年.

  [3]韩玉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余东军.入世后行业走势和命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7]秦焕梅.欧美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和争端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24).

  [8]张小华.欧美“设限”影响中国纺织品贸易[J].中国市场,2005,(47).

  [9]李丽.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问题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10]贾俐贞.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后配额时代[J].两岸关系,2005,(5).

  [11]许瑞超.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1).

  [12]王珏.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贸易[J].国际商务研究,2004,(6).

  [14]於铀强.试论入世对中国纺织品贸易出口的影响[J].国际市场,2001,(3).

  *5年1月1日,持续了40年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终于宣告取消,这对纺织品生产大国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个福音,中国纺织业理应迎来一个出口的春天。然而,配额取消仅三个月美国和欧盟就对中国纺织品设置种种限制或“特保”措施,以价格为借口对中国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经过艰难地几轮大战最终达成了中美、中欧纺织品协议。

  *5年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业强大的出口能力得到尽情地释放,可是中美中欧接连不断的贸易摩擦给出口带来了非常不稳定的局势,使中国的出口商和欧美的进口商错过了下一阶段订单签订的最佳时期,于是*6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美情况很不理想,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中美中欧协议的签署,为中国纺织品出口带来相对稳定的贸易环境,*6年下半年我国纺织品出口欧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由此可以总结两点:一是尽管*6年我们在开拓欧美之外的国际市场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由于美欧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纺织品消费国,因此欧美依然是我国纺织品的主要出口地;二是稳定的贸易环境将是我国出口贸易稳定发展的保障。

  随着*7、*8年底中欧、中美纺织品协议的相继到期,欧美将不会再对我国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由于投资、订单和生产等都有预先性,如果相关政策届时不能明朗,则今年下半年我国对欧(明年下半年对美)贸易很可能会因企业等待观望、推迟出货等受到影响,显然07/08年后欧美的贸易环境是业界最最关心的问题。展望中欧、中美协议到期后的出口形势,如不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出口激增、价格暴跌的“*5现象”很可能重演,贸易环境将比*5年更加动荡不安:一方面,*6年虽然我对欧、美出口保持平稳,但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墨西哥等一些欧美周边国家的出口增幅却异常加大,由于欧美设限,大量中国纺织品服装输往其周边国家,而一旦协议终止后,这部分贸易势必将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欧美企图在07/08年后利用反倾销、反补贴、技术壁垒等保护手段对我纺织品实施限制的意图明显,这些措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危害要比单纯的数量限制大得多,一旦实施,我国纺织品在欧美市场份额将遭到严重削弱。

  2005年6月11日,中欧双方就解决近期纺织品贸易争端最终达成协议,避免了双边贸易摩擦的进一步升级。但美纺织业不买中欧模式的账,美国“夕阳产业”的代表组织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协会认为,在美中两国解决纺织品贸易问题之前,它们会不断要求政府对更多的中国进口纺织品设限。截至8月31日晚,由于中美在纺织品纠纷问题上的立场依然相距甚远,被外界寄予厚望的中美第四轮北京磋商无果而终。

  众所周知,纺织业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夕阳产业”,由此,我们不禁想起了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维农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以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生产区位的变化来解释国际产业转移现象。该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衰退三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即技术创新时期,由于产品需求弹性较小,成本差异对企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不大,因此,产品生产一般集中在国内,国外市场需求基本依靠出口满足。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产品价格弹性增加,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同时,产品的样型已经稳定,仿制开始,技术优势弱化。由于竞争对手出现以及担心丧失国外市场,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衰退阶段,此时,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产品竞争围绕着价格展开。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因而,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维农认为,在产品衰退阶段,企业的垄断或寡占地位已不复存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基础是价格和成本。这时企业最关心的是寻找成本低的产品生产区位,于是劳动力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选择的最佳生产区位。他认为,那些生产过程需要大量劳动投入的标准化产品最有可能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产。在发展中国家生产的这些产品或是运往国内供应国内市场或是销往其他国家。

  总体而言,纺织业是欧盟国家和美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在上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欧洲和美国无论是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上,还是在技术和工艺的创新上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纺织业又是一个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欧美的劳动力成本高,已丧失了价格成本的竞争优势,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应该将该产业转移出去以获得比较优势。但是,欧盟和美国的纺织业仍然存在,是一个强势的“夕阳产业”,而且还常常就此和中国展开贸易战,大有重新将该产业转回来之势。这就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产品第三阶段理论”相矛盾了。仔细想想,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三阶段理论”除了包括“众厂商相对而言是竞争的,不是寡占或垄断的”这个假设外,还应包括这样的条件。那就是(1)发达国家在“原来产业”的衰退阶段,已经开始了新产品的研制和投产,并且必须和“夕阳产业”的生产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已经完成。(注意:“夕阳产业”是“原来产业”转移一部分后所剩下的部分)。(2)发达国家新产品所创造的新的市场需求,和剩余的夕阳产品所创造的剩余市场需求之和必须大于“原来产品”所创造的市场需求,否则发达国家会吃亏的。用公式表示就是:D1+D2D3(D1表示新产业的市场需求,D2表示夕阳产业的市场需求,D3表示原来产业的市场需求)。从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如果D3足够大,当D1一定时,D2也较大。如果此时将产业全部转移,也就是D2=0,那么就会出现等式左边等式右边,这样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会缩小,他们就会吃亏。(3)在混合经济的今天,夕阳产业的转移必须考虑政府的因素。如果这三个条件不同时具备,在产品的衰退阶段,发达国家的产业不会轻易转移出去。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转移产业不仅考虑成本,也考虑了以上所说的三个条件。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和欧美纺织品贸易的争端,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并不矛盾。首先,第一个条件很容易理解,如果新产业和夕阳产业不是时间上充分继起,空间上充分并存,也就是还没有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或没有充分调整,那么产业的转移就不可能充分进行。根据纺织业的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欧盟成员国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组。第一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纺织业已基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包括德国、荷兰、英国、瑞典、丹麦、芬兰等,也是此次不支持甚至反对欧盟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的国家。第二组是工业化水平高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产业结构还来不及充分调整,主要包括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是此次要求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呼声最高的国家。第三组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一些新入盟国家。这组国家又可以细分为包括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在内的纺织品生产大国,以及波罗的海的纺织品生产小国,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较低,其纺织业的优势也在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上。这组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冲击”的体会非常真切,自然会站到支持欧盟设限的阵营中去。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条件。欧美纺织业之所以是强势的“夕阳产业”,是因为等式右边的D3足够大,故D2还具有很大的市场需求。这时发达国家企业会先考虑市场需求,而成本价格劣势就通过政府来寻求保护。在美国,日益衰落的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汽车工业,该产业的工业增加值高于汽车工业。50年代末,纺织业的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4%,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产值的5.6%。虽然纺织业已难以再称得上是欧盟的优势产业,但是它对于欧盟经济的重要性仍不容忽视。目前,纺织业产值约占欧盟工业总产值的4%,欧盟仍是世界第二大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因此,纺织业和服装业一直是欧美等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原因就在于D3足够大,所以D2也很大。再次,在如今混合经济的时代,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管理,而充分就业政策是所有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第一个头等大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大规模的吸纳就业人员,所以发达国家是不肯轻易丢掉这个重要的夕阳产业。在美国,纺织业和服装业在经济中的就业人员的数量高于汽车工业,20世纪50年代末,纺织业的就业就占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6%,如果把纺织业和服装业合并计算,它在1980年占制造业就业人数的10.6%。在欧盟,纺织业就业人数占欧盟制造业的7%,这样的产业发达国家怎么能舍得放弃。

  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它存在的条件,中国和欧美的纺织品贸易争端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现象,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对他进行解释。可以想象,只要”夕阳产业”市场需求大且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发达国家不会轻易放弃,他们必然会寻求政府去弥补他们的成本和价格上的劣势。我们只有抓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这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长期我国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但近年来随着印度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纺织品业崛起,我国在这方面的优势逐渐减小。丁昌胜和李珍凤分别从外部贸易环境、生产成本、生产原料、生产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政府对本国纺织品业的扶持等方面与印度进行比较,发现我国纺织品业所面临的困难,并指出中国纺织品业应该扬长避短,提高自身竞争力并考虑双方互利合作。王玉娟发现我国低劳动力成本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正在丧失,提出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使得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难以长期维持。国外一系列保护本国相关企业的“绿色壁垒”措施,这无疑是给我国正在不断丧失比较优势的纺织品业雪上加霜。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出口的纺织品成本优势逐渐减小,虽然国际市场仍占首位,但以印度为首的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廉价纺织品出现取而代之的趋势,印度渐渐成了主要竞争者。

  将纺织品产品分类比较可以得出几大类,狭义上的纺织品就是指梭织布和针织布二大系列。广义上的纺织品则可以分为几十种。中印两国的纺织品产品都有涉猎到各个纺织品品种。王晓认为纺织品服装制造业生产和出口的竞争力并不仅源于低成本,完整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以及较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等优势也是其他国家短期难以具备的。高巍从产业上比较得到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纱线生产国、世界上第五大合成纤维生产国。印度的纺纱、织布及印染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已成为中国有力的竞争对手。尤其传统纺织品莎丽的设计与生产技术水平,在国内外深受欢迎。笔者认为这和他们的民族习性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印度是佛教国家,女性的传统服饰为莎丽,由丝绸制作。如今在大街小巷仍有一部分印度当地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以着莎丽为主。到了当地的特殊节庆则是街上女性人人都穿莎丽。

  高巍通过综合比较,产业比较,生产原料比较,生产成本比较得出中印之间的国际竞争力结论。中国纺织业竞争力虽然总体占优,但是中印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品质和品牌将成为竞争法宝。印度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竞争优势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笔者着重研究了纺织品给两国带来的不同经济增长模式。冯继选学者、姜延书分别从中印两国的两种经济模式分析比较。中国的纺织品出口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是粗放型的。这种模式使得人们往往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金钱,但是效率却是低下的。由于我国某些特定的因素,我们的生产技术十分有限,只能靠增加劳动力、物力、资金等来提升或带动经济的增长。而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们集约式的增长模式给印度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率,但投入却是比中国要少很多。他们将技术放在首位,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劳动者又受过一些教育,生产是以一种科学化的、现代化的规模来进行。

  纺织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纺织品服装一直是全国首位的出口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我国的纺织业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和贸易国,我国是影响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一直困扰我国纺织品出口的配额问题将得到解决,纺织业被誉为是“受益最大的行业”。然而,取消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配额限制,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也是双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实现纺织品服装的自由贸易。多年来受被动配额困扰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国纺织服装业,将得以释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额将会对我国纺织业的竞争形式产生极大的影响。以前的纺织品贸易是在配额庇护之下的“不公平”贸易,现行的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据配额划分的。我国对欧盟、美国等设限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也主要由配额决定。一旦取消配额限制,势必导致市场格局的变化。取消配额之后,纺织品市场实现了自由贸易,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纺织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具有解次人民穿衣和支援相关产业应用的社会效益,以及上缴国家税利和出口创汇的直接经济效益。它在国民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0年在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纺织、服装和化纤业的职工人数为800多万人,其工业增加值合计是1900亿元,固定资产4500亿元,这些指标在主要行业中名列前茅。2002年1至11月,纺织工业总产值9142.7亿元,同比增长15.22%,纺织品服装出口560.80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顺差430.12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158.05。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纺织产品质量的竞争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按每平方米销售价格,66个国家加权平均数是2.32美元,我国产品为3.04美元,比平均值高30%。从贸易方式和出口创汇积累资金的能力来看,纺织工业是出口创汇的首要产业,我国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

  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业、服装业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目前我国在纺织、服装、化纤行业工作的人员超过800万,随着入世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发展契机,将会更多地吸收我国的劳动力。

  纺织产业是高关联产业,产业联系程度高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越重要。纺织工业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投入产出流量表中,纺织工业的总产出占13.396,每增加一个单位总产出,关联到国民经济各行业1.93个单位的直接投入和间接投入,其中农业投入系数是0.24个单位,第二产业系数是1.43个单位,第三产业投入系数是0.26个单位。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1999年我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仅为5.5公斤上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左右,预计2005年后我国的人均纤维消费量可达6.6公斤,国内消费量从1999年的700万吨增加到860万吨,净增加160万吨的纤维消费量,纺织工业可以增加2000亿元的总产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600亿元。可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直接和间接投入3800亿元。按当前水平测算,可以增加国内生产总值近1个百分点,贡献相当可观。

  工业化是一个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为起源的现代工业的发展过程,它伴随着资源配置结构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工业化使一些先行的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工业化也是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先导产业通常是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为保持长期增长而需要超前发展,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纺织业拥有高关联型产业,产业链长,涉及部门、产业依存度高等先导产业特点,纺织业具有市场大,技术障碍小,投资少,收效快,积累资金多,可以吸收许多人就业等特点。纺织业具有较高的后向联系水平。这对处于工业化初期的不发达国家来说,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结构不完善,、技术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缓慢。为加快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可以有意识地用后向联系程度高的产业部门优先发展的方式,造成人为的短缺,以刺激或带动与该部门后向联系较紧密的部门的梯次发展,从而加速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目前全球纺织服装业的贸易额约为每年3200亿美元,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大国,加入WTO以来,其进出口贸易额约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1/4。纺织服装业历来是中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出口金额不仅占到出口总值的1/5,而且是我国外贸顺差的第一大来源。

  1999年以前的进出口总额尚处在500亿美元左右,到2000年就突破了600亿美元,2002年突破了700亿美元,到2003年更是达到了945亿美元,整个纺织品服装贸易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其中出口额远远大于进口额,贸易顺差巨大。配额取消后,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继续扩大。

  1994年,中国的纺织品服装进出口总额为4708亿美元,2003年达到了945亿美元,10年间增长了50.2%。10年来,进出口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1.5%(而根据国际纺织品服装局的报告,在1990到2002年间,全球纺织品贸易额年均增长3.2%,服装贸易额年均增长5.3%),出口额的平均增长率为12.8%,进口额的平均增长率为7.3%。出口增速位于前四位的年份分别是1994年(31.2%)、2000年(29.4%)、2003年(27.7%)和2004年23.4%。

  进出口总额所占的比重从1994年的19.9%,下降到2003年的11.1%,出口额所占的比重从1994年的28.3,下降为2003年的18%,说明我国在实施进出口商品多元化战略方面颇有成效,纺织品服装贸易对我国整个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在日益下降。因为纺织品服装贸易在整个货物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由此可以预见,纺织品服装配额取消对中国整个外贸的影响不会很大。

  纺织品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其进出口贸易的巨额顺差成为我国外汇收入和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纺织品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对保证中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人民币汇率稳定、解决社会就业及纺织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环境都发生了变化,影响了我国纺织品外贸的发展。

  3.1.1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贸易转移效应增强,抑制了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

  贸易转移效应是指关税同盟缔结后,因对内减免关税,对外实行统一关税而导致某国从世界成本最低的国家进口转向同盟内最低成本国家进口所造成的整个社会财富浪费和经济福利水平下降的效果。关税同盟缔结前,一国对来自任何国家的同等产品征收同等税率的关税,因而成本最低的国家就可能获得贸易机会。而建立关税同盟后,受关税同盟的制约,需首先转向同盟内成本最低国家进口,倘若该出口国家产品成本不是世界上最低的,则不仅同盟的进口利益受损,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不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因而产生了消极的消费效应和消极的生产效应,使福利水平下降。

  利用区域经济集团是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形式,为了充分发挥区域经济集团对内互相保护对外排挤双重功能,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将继续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发展。一方面,两大区域经济集团今后将继续加强制定与执行统一政策,使贸易效应明显增强,原来对我国设限的国家现在仍然设限,从而使我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两大区域经济集团不断扩大集团规模,用以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发挥成员国比较成本优势,降低营销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这些将有助于成员国优势互补,在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具有的贸易转移效果将进一步得到发挥,从而部分取代我国纺织品对两大区域经济集团的出口。

  绿色壁垒是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一种形式,是指那些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保护动物或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平衡等目的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与措施,其实质上就是一种新兴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发达国家利用其比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明显得经济与技术优势大力发展环保技术、环保产品,并逐步形成环保壁垒。

  近年来国际上纺织品、服装贸易的环境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是那些针对产品的环境法规、技术标准对纺织品、服装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因为纺织行业是高污染行业,产品生产中的印花、染色及后整理等工艺所涉及的污染问题和成品中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些国家为此出台了标准不一、行时不同的针对产品的环境要求,对国际纺织品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由于我国纺织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纺织品达不到国际纺织品环保标准,在日益强化的环保要求下,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受到严重挑战。

  就纺织品档次而言,世界市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发达国家所占据的高档纺织品市场,二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所占据的中档纺织品市场,三是发展中国家所占据的低档纺织品市场。我国处于第三层次。就竞争力而言,部分发展中国家以其更低廉的成本与更接近欧美市场的优势与我国竞争低档纺织品市场,虽然未影响我国的世界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和生产国地位,但已经夺走了相当数量的市场份额。东南亚、南美、南亚、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都有着传统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历史,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他们享受比我国优惠的政策,劳动成本比我国低,一直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同时,欧盟的纺织品服装市场受到东欧、土耳其的蚕食,由于他们具有费用低、交货期短、距离近、关税低的优势,挤占了一些我国的传统市场;欧盟的纺织品服装自由化策略也有利于欧洲区域的贸易自由化。

  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新型纤维的开发与生产,环保纤维、智能纤维等新产品不断推出,发达国家在高科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尽管少数发达国家生产量增长缓慢,但产品科技含量、生产效率提高迅速,竞争优势明显。即使在传统方面,发达国家也在千方百计提高竞争力。这些对我国纺织品贸易不利。[论文网]

  纺织、染整、设计、缝制是纺织品生产的四个环节,其中染整和设计对资本和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生产纺织品的企业有两类,一是内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或国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而处于纺织和缝制阶段。另一类是外商投资企业,主要开展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基本处于缝制阶段。这使我国纺织业更多体现劳动密集型特点,而发达国家依靠其雄厚的资本和先进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纺织业,使原本属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企业转换,产品中更多的含有资本和技术因素,更能适应绿色消费所兴起的对纺织品高档化、时装化、个性化、舒适化、安全化的需求,极大的削弱了我国量大价优参与竞争的优势,两头模式阻碍了我国纺织品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纺织品竞争优势长期集中在原料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方面,然而近年来一方面由于棉花价格持续上扬与进口面料增加而使劳动力成本明显提高,另一方面职工工资收入的提高,与此相应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较低,使劳动力充明显上升,我国纺织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弱化。

  在我国棉纺织业中先进设备拥有量低,比如自动络筒机仅有30,而发达国家是百分之百;各种无梭织机占10%,不但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0%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由于设备技术落后,我国不但缺乏开发新产品能力,而且难以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不利于提高我国纺织品竞争能力。

  我国纺织品出口至今收购制仍占主导地位,这个方式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出口环节多、速度慢、市场灵敏度差,不能适应纺织品国际市场日益凸出的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快交货的竞争趋势,使我国纺织品丧失了许多营销机会。另外,我国纺织品生产企业整体营销水平不高,对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品牌建立、渠道选择、促销宣传等活动尚处于粗放阶段,缺乏精耕细作和科学决策,整体营销能力薄弱,难以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达国家始终控制着纺织服装贸易的高增加值领域,并通过向海外市场基地转移,特许生产和销售,委托加工贸易等途径调整自身纺织服装业,控制着纺织服装的最终销售网络,而且不同程度地从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工业的廉价劳动力中受益,从目前我国出口结构来看,尽管最终产品出口己超过2/3,中间产品、初级产品仅有30,但最终产品出口中约有50%是加工贸易,在一般贸易中,又有近60%是衬衫、长裤、睡衣等大类常规产品,很少是中国品牌,尤其是时装几乎没有国外注册的商标。

  促进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一方面要建设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我国纺织品的质量,打造民族品牌,另一方面,制定有效的对外贸易策略,熟悉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与自由贸易。

  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在加大对纺织优势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时,可以采用技改贴息、债转股、结合国企改革等一些方式,逐步使布局合理,行业结构步入良性化轨道。

  探索行业协会承担职能的方式方法,规范制度,加强行业协会的组织建设。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

  完善劳动、环保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执行劳动法、环保法的检查力度,用行政与法律手段为纺织行业、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对纺织出口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测,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通过信息收集网络,收集全球市场关于纺织品生产、销售、贸易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建立预警信息资料库,并通过网络等方式将信息反馈给行业协会与企业,形成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的良性互动。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纺织品行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是逐渐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投入,提高其技术密集度,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的转化,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调整科技投资方向,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知识资源的形成、积累、发展、创新中形成自己的知识比较优势,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这应是我国纺织品行业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战略取向。

  从目前纺织品市场需求和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现状来看,目前中国纺织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因此企业自身要在这方面下功夫。特别是企业必须在战略的高度做好纺织品市场的营销工作,在市场细分、消费需求预测、产品质量管理、品牌运营、价格定位、分销渠道建设、促销宣传等方面花力气、下功夫,为自身的不断成长和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发展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要依靠技术创新,因此对于具有创新能力的研发人才与掌握高科技尖端技术的优秀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但目前纺织人才教育萎缩,纺织企业人才流失、人才短缺。纺织院校的生源日趋减少,而纺织院校的毕业生很多又出于前途方面考虑、兴趣爱好、报酬等不愿进入纺织行业,己工作的很多人也纷纷跳槽改行,上述这些都将会影响纺织业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中国入世后,对于即熟悉WTO规则,又有了解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空缺也很大。因此人力资源的培养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解决此项问题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要发展纺织高等教育和各种层次的纺织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人才,同时企业要创造良好条件留住人才,并培训WTO规则,掌握《纺织品与服装》(ATC),《技术贸易壁垒协议》以及《反倾销协议》等。纺织企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逐步推进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创造最佳用人环境,特别是创造良好的研发氛围,使劳动者能有充分的空间体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重要的在于充分授权、加强沟通、完善监督。其次加强企业先进机制建设,同时加强人力资源培训,使得劳动者能够胜任将来的竞争。第三加强优秀企业文化建设,通过优秀的企业价值观建立劳动者的优秀就业情操,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

  服装和深加工产品仍是国际纺织品贸易的主体,我国将继续把发展服装和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作为扩大出口的主攻方向。要增加高档服装出口比重,提高服装卖价。同时要巩固并适当扩大现有大宗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出口。通过开发功能化、差别化化学纤维,抓好化纤长丝织物、高档棉纺织品、丝绸等产品的印染后整理技术攻关,尽快提高多种混纺、交织和化纤仿真丝织物的质量和水平,避免低档面料出口而高档面料大量进口。从纺织品出口的纤维构成来看,必须实现从出口棉纺织品向出口化纤纺织品转变,顺应国际纺织品贸易和消费的变化趋势,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应成为扩大纺织品出口新的增长点,装饰用纺织品生产要形成高档次、功能化、系列化产品,在代替国内高档宾馆进口的基础上扩大出口量,包括床上用品、毛巾类、线带类手帕类和地毯类产品。要选择一些沿海重点出口企业形成若干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做到产品高档、款式新颖、风格雅致、包装精美,符合国际流行趋势,以出口外销为主,产品用纺织品实施进口替代,改善出口结构,还必须坚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的方针,加工贸易保持适当地水平。

  面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区域化贸易壁垒给我国纺织品出口造成的阻碍,最有效的对策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加强与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系的同时,努力加强与周边邻国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国内生产总值近2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为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人口最多和最大自由贸易区。

  纺织服装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重要传统产业之一,在这一领域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但两者在纺织服装领域也有着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从劳动力成本来看,越南和印尼等国家明显低于中国,而且劳动力供应充足,这是双方扩大合作的基础所在。从纺织原料来看,中国与东盟也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是一个纺织纤维生产大国、棉花、蚕丝、麻纤维以及化学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蚕丝、麻纤维等领域有广阔的合作情景。随着中国化纤维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可能成为化纤的出口国,为东盟提高纤维原料。

  面对绿色壁垒,我们不能盲目抱怨、消极回避或一相情愿地希望通过抗争来减弱绿色壁垒,而是应该认真分析,采取积极的态度去迎全球绿色化的挑战。因为纺织业是典型的化工生产行业,具有各种可能的污染渠道,所以,要想生产出绿色环保的纺织品,就必须对生产的各环节都严加把关。首先,要尽量选用对环境保护有利的原料。其次,要选用绿色的印染助剂。再次,对于产品的收尾过程如包装环节、处理废气的环节等都不要掉以轻心。

  综上所述,促进我国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积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我国纺织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企业要积极适应WTO规则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加大营销工作力度,做好行业人力资源开发,改善商品出口结构发展区域内贸易。

  [1]王志明,乔桂明.国际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2]薛荣久.国际贸易[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1年.

  [3]韩玉珍.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尹翔硕.加入WTO后的中国对外贸易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5]赵东荣.中国经济国际化政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6]余东军.入世后行业走势和命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7]秦焕梅.欧美与中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和争端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5,(24).

  [8]张小华.欧美“设限”影响中国纺织品贸易[J].中国市场,2005,(47).

  [9]李丽.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问题探讨[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4).

  [10]贾俐贞.中国纺织品贸易的后配额时代[J].两岸关系,2005,(5).

  [11]许瑞超.中国纺织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1).

  [12]王珏.后配额时代的中国纺织品贸易[J].国际商务研究,2004,(6).

  [14]於铀强.试论入世对中国纺织品贸易出口的影响[J].国际市场,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