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 芒果体育官网芒果体育 芒果体育官网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但资源、环境和贸易摩擦等制约因素加剧,行业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为保持我国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快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十五”时期是我国纺织行业快速发展的五年。2005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2690万吨,比“九五”末增长近一倍,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36%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1175亿美元,比“九五”末增长1.3倍,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左右。同时,纺织产业结构有所改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逐年提升,市场优胜劣汰机制已经形成。纺织行业在增加就业、工业反哺农业、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日渐突出。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全行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高新技术和高端纺织设备大部分依赖进口;品牌设计和自主营销能力薄弱,产品出口主要是贴牌加工,自主品牌进入国际市场刚刚起步。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增长较快,而功能性、差别化纤维供应不足,配套原料发展滞后;在衣着、家用和产业用三大纺织产品中,劳动密集的服装加工竞争激烈,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用纺织品比重较低;企业小而散,市场竞争力不强,大型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和跨国配置资源能力;中西部差距依然较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棉花、化纤原料缺口不断加大;纺织用水量已居制造业前列,而水的重复利用率却落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污染物超标排放现象依然存在。四是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劳动保障、环保等法律法规执行不平衡,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既加剧了部分地区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和原料供求矛盾,也影响了优势企业竞争力的发挥。
面对国内外新挑战和行业结构性矛盾,当前大力推进纺织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意义十分重大。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和发挥我国纺织行业竞争优势,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纺织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外经济的稳步增长为我国纺织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资源环境约束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增加了行业调整升级的内在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为纺织行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纺织行业要紧紧抓住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国家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总体要求和原则,全面推进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规范市场竞争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纺织行业市场化程度高、竞争充分,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2、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巩固、发挥和提升纺织行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加快发展先进工艺、技术和产品。通过创新发展、淘汰落后能力,实现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
3、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产业政策引导、信贷政策调节和财税政策支持,全面执行劳动保障、环保、资源节约、税务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到“十一五”末,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3600万吨,比“十五”末增长35%左右;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60%以上;万元增加值的能源消耗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行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1、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一是加强对高技术、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和纺织先进加工技术、清洁生产技术以及行业关键设备的研究开发,使重点纺织加工技术和装备制造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加快企业ERP、电子商务平台和在线控制等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三是加强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和产学研结合,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纺织品服装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产品附加值。
2、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一是加快PX、MEG、CPL等化纤原料建设,提高化纤原料自给率;二是加大对麻、毛、竹等非棉天然纤维及新溶剂粘胶、聚乳酸等再生资源纤维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广;三是开展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利用,提高天然及再生资源类纤维使用比重。
3、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一是继续拓宽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大力发展医用、汽车用、建筑和过滤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品,培育纺织新的增长点;二是加大化纤行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发化纤的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到2010年化纤差别化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三是重点发展棉纺高支纱、精梳纱和特种纱线,扩大非棉纤维使用范围,使无接头纱、无梭布比重由“十五”末的50%左右提高到70%,高档服装面料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4、提高纺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纺织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到2010年,单位产值纤维使用量下降20%,吨纤维耗水下降20%。加大染整、化纤等行业废水、废气污染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5、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重点支持、大力培育一批在品牌设计、技术研发、市场营销渠道建设方面的优势企业;鼓励创建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品牌、区域品牌,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使纺织服装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有明显提高。
6、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产业集中度。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扶优扶强,加快产业整合,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二是大力推进国际化经营,鼓励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跨国企业集团;三是引导中小企业的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7、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优化行业区域布局。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适度控制棉纺、化纤常规产品产能的扩张,重点在时尚品牌、研发设计、市场控制力等方面有所突破;中西部地区充分利用劳动力、原材料和土地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展与东部配套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承接来自中心城市、沿海地区以及国外的产业转移,形成各具特色、比较优势明显的梯度产业格局。
(一)大力推进纺织技术进步。落实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增强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支持纺织新材料、清洁生产技术、高附加值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调整纺织机械进口关键零部件的税收政策,提高国内纺织机械整机的竞争力。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研究适当提高企业广告费税前扣除比例的政策。
(二)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暂行规定,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列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鼓励类纺织项目,要继续给予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纺织项目,要严格控制,禁止投资;对淘汰类纺织工艺设备,要加快淘汰,禁止转移。严格执行对新建聚酯项目的核准和纺织项目的登记备案制度,防止低水平产能的扩张。各金融机构要根据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合理配置信贷资金,积极支持纺织结构调整,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三)支持发展纺织原料。在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前提下,加快纺织原料建设项目的核准,提高纺织原料的生产配套能力。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节能降耗和废旧聚酯及再生纤维的回收开发纳入纺织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加大对棉花科研、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适当扩大优质棉区种植面积,努力提高棉花质量和单产水平。
(四)加强信息引导与预警体系建设。建立纺织重点行业和企业的动态跟踪制度,整合现有的数据资源,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以及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信息快速通道,适时投资动态、市场供求及行业运行等方面的信息,加强产业引导和预警。
(五)规范市场竞争环境。劳动保障、环保、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纺织企业遵守劳动法、环保法和税法情况的监督检查,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抓紧制修订纺织能耗、水耗和相关技术标准,提高市场准入的门槛。鼓励纺织行业推广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推进落实企业社会责任。
从调研企业情况看,纺织行业整体经济运行平稳,特别是棉纺、毛纺、化纤、服装等行业中龙头企业的经济效益稳定增长。但与此同时,也应密切注意人民币持续升值,国家降低出口退税率以及原材料上涨压力等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将使我国纺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面临较大的影响。
今年棉纺类企业主要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由于受到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实施,部分地区政府对印染企业排水量加以限制,造成印染企业减产,致使上游棉纺织市场需求受到影响;二是针织产品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也使棉织类企业效益略有回调,尤其是色织类企业受到影响较大。以上海某企业为例,2007年以来,由于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流行品种的变动,牛仔布行情波动较大,企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该企业今年1—5月同比减产12—15%,预计全年企业净利润率同比去年的5%有所下降,河南某棉纺企业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预计今年利润率比去年的1.3%进一步降低。
虽然,今年棉纺织类企业整体效益略有回调,但对行业龙头企业,如华茂集团、鲁泰集团等企业仍是例外。这些企业由于坚持科技进步、塑造品牌、产品质量第一的经营管理模式,保持较好的经营业绩。安徽华茂集团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12.68亿元,利润总额1.2亿元,利润率达到9.4%,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2.6倍。预计今年企业的经济效益将比去年还有进一步提高。
今年,由于化纤市场需求状况好转,以及原油价格的稳定,化纤类企业总体生产状况普遍有所改善。以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的主营产品包括聚酯、短纤、瓶片三类。由于化纤行业产能过剩,自2004年以来短纤处于下滑阶段。于是新项目开工在近两年减少,但市场需求却一直维持在8%的增速,直到今年供需矛盾才有所缓解,短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相应好转。近几年,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带动,瓶级切片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仍是三房巷集团企业的盈利品种。受此影响,三房巷集团经营状况有很大改善,今年该集团1—5月份实现销售收入94亿元,自营出口3.1亿美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亿元,自营出口超过7亿美元。
虽然服装类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但由于议价能力的存在,企业经济效益基本上能够维持在原有水平。其中,以加工贸易为主营业务的杭州爱梦妮亚服饰有限公司仍能够维持5—10%的净利润率。以内销为主的服装类企业由于城乡居民收入的迅速提高,服装类市场销售价格普遍有所上涨,企业整体盈利状况较好。另外,从服装交易市场来看,丝绸、服装等交易价格有所上升;特别是国际品牌服装的价格明显高于国内服装品牌价格。
近年来,我国纺机行业经过快速发展,企业已有相当的进步,但产品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在市场竞争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国内企业间竞争主要表现在产品的价格战。虽然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但纺机产品价格却有所下降;第二,国内企业为争夺客户资源,允许下游企业赊账;第三,国内纺织企业对国产纺机产品具有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纺机行业2007年上半年企业毛利率水平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上海某机电集团的毛利率也比去年的10%有所下降。
企业普遍认识到科技创新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每年均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进工艺和研发新产品。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也确实为企业带来了竞争优势,赢得市场和利润。
以安徽华茂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生产的精梳纱约占纱线%。纱线无结头率和无梭布比重均达到100%。企业每年可开发500个品种的新产品,新产品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40%,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45%。依靠先进技术、创新能力,该企业产品以品种新、质量好、档次高享誉国内外市场。
很多中小企业也认识到,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重视创新。杭州吉成化纤有限公司规模并不大,但企业坚持认为,重复投资一般化产品进入低价竞争,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求发展根本上需要在产品和技术上有所突破,开发出差别化纤维,以赢得市场。在项目验证上,投入一定资金调研市场。
尽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仍是现阶段纺织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客观上,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和一些在行业内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已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在自主创新方面做出应有的努力。但从行业整体来看,由于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利润偏低,缺乏研发投入所必需的资金还是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对于技术装备问题都比较重视,每年都投入一定量资金购买新设备和对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保证产品品种和质量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通过提高设备自动化程度,减少用工,提高运行效率,节约成本,提升利润。
在装备国产化方面,安徽华茂现有设备中80%为国产设备。华茂认为,国产设备在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一些技术差距不大的设备,如纺纱设备,企业倾向于使用国产。但很多国产设备在技术方面尚有欠缺,比如织布设备尚不能用国产替代进口。上海太平洋机电集团所属的上海一纺机和中纺机也认为,纺机企业的竞争以技术为核心。随着纺织产品结构调整,对中高端纺机的需求将增加,“高速、节能、减负、环保”将成为纺机行业的发展方向。但主要的问题在于部分国内纺机企业利润较低,研发投入不具备应有的资金,新产品开发比较缓慢。
通过了解企业的市场情况,可以明显感受到,市场竞争正在日趋激烈。而竞争不仅来自同行业国内企业之间,也来自不同行业之间,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之间。杭州星盛纺织提出,由于针织品在市场中的比例不断扩大,梭织市场正在相对萎缩,纺织企业的利润受到影响。上海申南纺织表示,今年牛仔布的出口行情不好,影响了企业利润。南京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对于牛仔布出口减少所做的解释是,过去印度、巴基斯坦等国无法生产档次高、质量好的牛仔布,因此大量订单停留在中国。而随着这些国家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其生产的面料品种、质量与中国产品的差距逐步缩小,加之这些国家的产品价格更低,很多订单开始向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流失。
另外,我们调研的企业均为规模较大、经营规范的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反应,行业内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发展。这种不公平竞争主要来自经营不规范的小企业。这些小企业不严格遵守国家税收法律制度,不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因此经营成本很低,导致大企业在产品价格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些小企业为了达到以低价占领市场的目的,主要生产低档产品,产品质量也不高。这不仅挤占了市场份额,也严重破坏了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形象。
自主品牌缺失是我国纺织工业现阶段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贴牌加工的利润低廉是行业内普遍认同的问题。调研组在走访中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但调研组此次对于贴牌加工的另一点认识是,抛开加工费低廉的因素,贴牌加工实际上也能够在扶助我国自主品牌成长、壮大方面发挥作用。调研组走访的华西村服装公司和阳光集团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这一点。这两家企业都为国际知名品牌进行贴牌加工生产,产品全部出口,加工利润很低。华西村服装公司在从事贴牌的同时,已经创建“华西村”和“ren bao”等自主品牌。该品牌由最初的团购销售市场向零售市场过渡,并选择城市开设专卖店。该公司认为,从事贴牌加工能够让企业在服装版型设计和时尚潮流方面借鉴到很多东西,有助于为发展自主品牌提供经验。同时,贴牌加工风险较小。在创建自主品牌的初期,保留贴牌加工可以为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供稳定的经济条件。江苏阳光集团现有庞贝、威尼帝等自主服装品牌,同时也为国际知名品牌hugo boss贴牌加工。该集团认为,国际品牌在品质方面的苛刻要求能够督促企业发现自身不足,不断进步。贴牌加工其实也是促进企业不断自我完善的动力。
另外,虽然品牌的作用主要是在终端消费市场中锁定消费者的情感,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中上游产品也开始重视品牌,并收到了良好效果。比如安徽华茂的纱线品牌“乘风”,阳光集团的呢绒品牌“阳光”在市场上都享有盛誉。其品牌产品价格均高于同类产品,销量依然很好,为企业带来声誉和利润。
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及原材料上涨等因素,使纺织服装出口企业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利润,增加风险;出口退税率下调降低企业的利润空间;贸易摩擦肯定影响企业的出口;中欧协议即将到期,一些主要出口欧盟的企业已经有意向在2008年年初扩大对欧出口规模。如果过多企业有这方面的计划,必将再次由出口井喷引发剧烈贸易摩擦,破坏来之不易的中欧纺织品自由贸易;国家近期频繁调整外贸政策,且政策逐步趋紧,使得出口环境缺少稳定性,给企业增加很多压力。
通过对杭州萧山区、江苏省江阴市、上海市三地区调研,可以发现制约这些地区纺织工业进一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是劳动力不足、土地成本上涨以及土地审批困难。
目前,这三个地区土地成本均呈直线上涨趋势。在上海,由于土地成本上涨以及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大多数纺织企业均搬迁至邻边省市,市区内纺织生产企业非常少见。
同时,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涨较快等问题同样困扰着整个纺织行业。其中,劳动力密集型的服装、纺织企业所受负面影响巨大,而化纤、纺机由于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劳动力短缺的负面影响相对较轻。从走访的数十家纺织服装企业看,无论是江阴的阳光、安徽的华茂、萧山的民营企业,为了吸引员工,目前工人待遇普遍有所提高。工资方面,近年来一直以每年7—8%的水平上涨。根据部分服装加工企业反映,因劳动力供给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企业生产能力下降,企业接单较为慎重。
此次,我们重点调研杭州萧山和江苏省江阴市两个纺织产业集群地。萧山是我国著名的纺织产业集群地,纺织工业是该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地区总产值中所占比例达40%以上。预计2007年该地区能够实现gdp3000亿元,化纤、纺织、服装产值约1600亿元,占总产值的43%。纺织企业在该地区具有非常显著的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的形成主要来自于该地区政府官员高效的服务意识、完整的产业链、企业家间的信息共享以及周边专业市场(如中国轻纺城等)提供的及时信息。
提到指数,人们最为熟悉的是金融指数,如各个股市的股指,股指就是股市的风向标。作为纺织大国的中国在数量上颇具“巨无霸”之势,但是也长年厮杀在“价格战”中。全球纺织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纺织企业传统的数量竞争、价格竞争模式将走入死胡同。中国纺织业能否实现更多信息的行业传递,能否握有价格话语权,能否拥有指引行业的风向标?
为了给中国纺织业产业升级寻找新路径和重要抓手,3月10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和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的相关领导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的经济研究专家、纺织行业专家知名企业企业家聚集在中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吴江盛泽,参加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和吴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暨盛泽・中国纺织面料专家研讨会”。
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建立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以期对中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进步及企业提升产品价格空间有实质性帮助和推动作用。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工作,以中国最主要化纤面料生产和交易的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为切入点,把中国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建设作为示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工作已正式起航,同时也标志着国家发改委支持的纺织信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纺织产业已占据了全球纺织产业很大的份额。但近年中国纺织业自身面临环保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巨大发展压力,中国纺织业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瓶颈。专家致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从宏观方面指导产业调整、升级、从微观广大,指导企业经营,提升中国纺织产品价格空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俞建勇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宏观上来讲,对反应经济运行状态可以起到很好的指针作用。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对宏观政策制定、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投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微观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产业投资方面做出选择。纺织业是最早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产业,建立价格指数体系更有利于中国纺织业融入全球经济,有利中国纺织产品价值空间的提升。
江办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窦钰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对纺织业下一步的发展非常重要。纺织业是最先走入市场经济的行业,它得到的最大的好处是发挥充分竞争的优势。这十多年,纺织业的进步,与市场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分不开。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无序竞争、过度竞争、把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象,这不仅出现在内销市场,同样蔓延到外销市场,这对行业的发展不利。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有利于规范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副主任龚进礼谈到,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是纺织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由于整个纺织产品分类繁多,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透明的报价系统,这使我们的出口企业在和国际买家做生意时,常因缺乏价格话语权而吃了不少亏。功夫在诗外
指数之所以可以指引市场、行业发展,在于其权威性。调查数据的准确、可信、典型至关重要。之所以选择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作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的切入点,与盛泽自身在中国纺织界的地位分不开,而价格指数能在盛泽推出更与盛泽政府组织实施的准备工作息息相关。
据吴江市人民政府市长介绍,盛泽的纺织产业,无论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还是产品质量近年都得到大幅提升。最近几年盛泽纺业又大力抓技术更新。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吴江市政府希望盛泽通过研究中国纺织品价格形成机制,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更好地引导盛泽纺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产品创新、管理提升,并进步提升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象,确立盛泽在全国纺织品价格形成中心的权威地位,抢占吴江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话语权,争取早日把吴江打造全国纺织品产业的CBD。
另据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盛红明介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所属中国绸都网,自2003年起对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常年交易的近千个纺织面料品种的价格进行跟踪采集,并通过互联网和行业主流媒体《中国纺织服》、《国际商报》、《吴江日报》、《中国绸都》等定期分开。中国绸都网同时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库,累计收集纺织品样本已达数千个,为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奠定了基础。
与会专家认为,在盛泽搞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有两大优势,一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下属绸都网,去年1年重点做了面料的编码工作,这是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奠定了基础。二是盛泽的纺织业在全国及至全世界都称得上是最大的积聚地之一。以盛泽为中心已积聚了拥有12万台以上的无梭织机,年产纺织面料100余亿米。从全国范围看,由于盛泽产能大、产业集聚度高,在盛泽搞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是最好的选择。
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贯市场管委会主任吴新祥认为,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不是哪家企业能搞出来的,推出价格指数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去做。盛泽政府和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表示,今后将从人力、物力方面全力投入,大力支持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建设工作。不仅在自己市场上大的企业设数据采集点,还要到其他专业市场设采集点。使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价格指数,而不仅仅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价格指数。影响力是关键
经过近20年改革,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已经置于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按照市场 经济 理论 和改革理论,竞争能促进效率改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组织结构的改善。我国已有部分制造行业呈现出上述趋势,效率水平不断提高,产品与技术迅速升级,生产向少数优势 企业 集中,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例如家用电器制造业、摩托车制造业、通讯器材制造业、 计算 机制造业等行业。国内外已有一些行业性实证 研究 ,揭示了竞争如何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堆动着产业进步。 [2]
然而,在另外一些制造行业中,竞争的作用似乎表现迥异。在这些行业中,生产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下降、企业大范围亏损甚至全行业亏损等现象长期存在,而且尚未看到明确的改善趋势。在这类行业中,棉纺织业是一个有典型意义且颇具挑战性的案例。棉纺织行业看上去是我国制造业中进入竞争状态最早、竞争程度最激烈的行业之一,理论推论,也应该是效率改进最显著、产业组织结构最合理的行业之一。但是,这个行业却是我国制造业中持续亏损时间最长、效益最差、产业组织结构改善最不明显的行业之一。 为什么竞争在不同行业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这是经济研究者有责任回答的问题。否则,人们有理由对市场竞争的作用产生疑虑,并将这些行业状况的改善前景建立在加强政府干预的基础上。本文将以棉纺织行业为案例,在对其改革过程进行描述和比较的基础上,判断棉纺织行业的转轨程度和转轨特点及其对行业总量规模和产业组织的 影响 ,并重点讨论以下几个最有争议的问题:
(1)为什么在改革过程中,有些行业会长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的问题;
(2) 为什么在全行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的状况下,会有新投资者不断进入; (3) 为什么竞争没有产生“优胜劣汰”和改善产业组织结构的显著作用;
最后就如何改进我国制造业的竞争态势和减弱行业性困境提几点简略看法。 应该如何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和转轨程度?市场定价比例和非国有经济的 发展 是最经常使用的判断标准。 [3] 然而,仅用这两个标准有明显缺陷,还必须考虑是什么样的“市场”在决定价格以及各类经济主体在市场中的地位。例如,是只指产品市场还是包括各种要素市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性市场,是自由进出的市场还是限制进出的市场,是各类企业地位平等的市场还是存在歧视的市场,等等。本文用以判断转轨程度的标准有以下6条。 [4]
3)要素市场环境及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形成投入品、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竞争性市场,是政府管制价格还是市场决定;
5)各种类型的企业能否平等竞争:对不同产权形式、不同投资来源的企业有无优惠或歧视性规定。
2·1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转轨过程的制造行业之一 这一时期政府允许轻纺工业自销一部分产品,是官方认可的棉纺织业体制转轨的开端。 [5] 到1981年底,改革已取得明显进展,其标志是:
从1980年开始,纺织品市场转向供大于求。虽然这个时期政府并没有正式解除棉纺织品的配给制度(凭布票购买),但许多棉纺织生产企业由于产品积压,只好采取“不收布票”的办法促销。 [6] 表明供求关系的变化。
虽然棉纺织品在这个时期是计划价格,但企业为了促销,采取了一些变通办法,这里略举几种。第一,新产品、优质产品加价销售;第二,“以好充次”,变相降低销售价格;第三,不执行政府制定的提价政策。总之,无论想加价还是降价,都是可以变通的。
虽然这个时期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都较低,但棉纺织行业的转轨速度相对要快一些。首先,纺织行业资金投入中,“自筹”的比例较高。(见表1)。其次,自筹资金新建的企业,在劳动工资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第三,虽然棉花仍然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但如果当地建有棉纺企业,产棉区有能力变通“截流”。
从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迅速增长和投资来源中自筹资金比例较高这些方面看,这个时期进入棉纺织行业已经比较自由。
由于产品和投入品价格实行“双轨制”和税制、贷款资格等方面的差别,棉纺织行业与其它制造业一样,存在明显的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待遇问题。
(6)产权结构仍然以国有经济为主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的判断是,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过程开始较早,某些方面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但不同方面的进度不同。与整个制造业相比,纺织行业在产品市场供求关系、产品价格决定、投入品使用方向、投资来源、自由进出等方面都较早开始转轨过程。但在主要投入品价格、企业差别待遇和产权结构等方面,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2·2 80年代中后期的转轨进程
这个时期棉纺织工业的发展有一些新特点和新问题。 80年代中后期,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仍在继续推进。
在80年代中后期,虽然棉纺织品在名义上仍实行计划价格,但实际上变通空间很大。据业内人士估计,“80年代初期以后,虽然国家对大多数纺织品仍在实行计划价,但实际考察表明,大多数纺织品贸易的成交价是受市场支配的”(邓中元、杨砾1991)。
从1987年开始,对棉花购销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但前几年形成的多元化棉花供销渠道并不会随之消失,专营体制只是部分地发挥作用。 [8] 棉纺织行业是最早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行业之一。从1983年开始,大中城市特别是沿海大中城市纺织企业出现“招工难”问题,开始在效区招收农民工和到中西部地区招工,(徐息和 谢泰1991)率先打破了城乡用工界线和区域间劳动力流动限制。纺织行业投资继续保持相对较强的市场导向,是自筹资金比例最高的行业。见下面表1。
资料来源:杨沐(1989):《产业政策研究》,第199页,表6. 1,上海三联书店。
在这个时期,随着市场供求关系、产品定价、投入品的市场化程度和进出自由等方面转轨进程的推进,多数制造业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差别待遇问题已有明显改善。但由于棉花市场复归到严格的计划购销体制,使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企业在主要原料供应方面存在明显的地位不平等问题。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但速度慢于整个工业 2·3 90年代以来的转轨进程
进入90年代以后,棉纺织行业的 发展 有以下特点。 进入90年代后,棉纺织行业体制转轨继续推进。
(1)产品由市场定价 (2)投入品价格仍然受政府较多干预 (3)进入基本自由 (4)各类企业地位不平等问题较为突出
经过90年代初中期的税制、 金融 体制和外贸体制改革和各种要素的进一步市场化,各种类型企业差别待遇的问题明显改善,但是对棉纺织行业来说,棉花专营体制继续使产棉区、非产棉区企业之间和计划内、计划外企业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别待遇问题,到90年代中期,像棉纺织行业这样主要原料供应仍然没有市场化的竞争性制造业已经很少。
(5)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但国有 经济 的比重仍然相对较高 在结束本节之前,对我国棉纺织行业的体制转轨进程和特点可作如下 总结 。
棉纺织行业是转轨开始较早、但各方面进展不同步、改革过程扭曲明显的制造行业之一。在70年末期到80年代初期,其改革进程快于大多数制造行业。但从80年代后期开始,棉纺织行业的转轨进程在某些重要方面特别是投入品市场的改革和所有制结构多元化方面落后于大多数竞争性制造业。
在 分析 棉纺织行业困境时,最经常指出的原因是生产能力过剩。 本节要提出的观点是,棉纺织行业的困境主要是制度环境扭曲和行业特点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直观类比有助于恰当理解生产能力过剩的 影响 。与许多制造行业相比,棉纺织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并不严重也不典型,按纺织总会的口径,现有4190万棉纺锭中,有1000万锭左右是过剩能力,即现有生产能力中有四分之一过剩。这在制造业中是较低的水平。1995年工业普查资料显示,许多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在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左右,但这些行业并没有出现全行业亏损问题。不仅如此,一些存在最严重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的行业如家电行业,经过竞争与淘汰,已经成为我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行业。
看来,用生产能力过剩,并不能概括出棉纺织行业现状的独特性。用“过度竞争”能更恰当地描述棉纺织行业的现状。“过度竞争”这个概念首先需要定义,本文使用日本学者给予的如下定义:过度竞争”( excessive Competition)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某个产业中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率甚至负利润率的状态,但生产要素和企业仍不从这个行业中退出,使全行业的低利润率或负利润率的状态持续下去。 [14] 可以看出,“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长期低效益”和“竞争及低效益不能产生淘汰作用”是“过度竞争”的三个主要表现。在我国,还须增加另一个特征,即在“过度竞争”状态下,仍有许多新企业继续进入这个行业。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边积压、边亏损、边生产、边建设”的问题。
为什么在棉纺织行业会出现“进入企业过多”、“全行业效益低下”、“优胜劣汰过程不明显”和“一边亏损一边进入”等问题呢?我们将在上一节所描述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如下分析。
1·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转轨不同步,必然导致要素供给方大量建立加工企业,而且这类企业往往具有成本优势 2·各类企业竞争地位不平等,使产品市场竞争不能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企业间效率水平差别明显,“原有企业亏损但新企业不断进入”在相当程度上是合理行为
无论所有制形式如何,新建中小型纺织工业的优势表现在低劳动成本、低价棉花稳定供应和行政隶属层次低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易于理解。第三个方面的含义是,新建中小型棉纺织企业与中央、省市隶属的大中型纺织企业相比,其行政隶属关系层次低,如隶属于县、乡级政府或村镇等。“低层次行政隶属关系”的优势表现为:第一,企业与所属政府利益紧密相关,这种相关性来自地方财政收入、就业等对所属企业的直接依赖,政府会尽可能给予企业有利的经营环境;第二,按照理论,主管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愈近,信息愈真实,监督与激励愈有效。 [15] 新建企业的这些优势,使其能够在原有大中型棉纺织企业经营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仍有可能盈利。如果再考虑到老棉纺织企业的其它不利因素,如 历史 负担重、布局不当等,棉纺织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行业内企业间效率差距明显的行业。在市场经济国家,所有企业都平等地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成长,企业间效率水平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差异,否则必被淘汰出局,新进入者更难以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因此,当众多企业亏损时,新投资者会知难而退。在我国,许多新投资者对企业间效率差异有清楚了解和对本身竞争能力有足够信心,其行为是理性而不是盲目的。
3·不平等竞争使低效益国有企业长期生存,导致“优胜劣汰”过程缓慢和全行业效益持续低下
国有棉纺织企业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棉纺织企业,存在着现实的退出困难问题。在 社会 保障体系很不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停产首先面临职工安置问题,处置不当,会影响社会安定问题。因此只要有可能,政府愿意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安定团结”贷款使其维持下去。特别是棉花市场的管制,使政府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改变企业的财务表现,使竞争力差的国有企业长期劣而不汰,这是棉纺织行业国有企业长期比例较高的重要原因。低效率企业占有市场份额,阻碍了优势企业的扩张、全行业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组织的改善。 [16] 3·3 行业特点的 影响
1·规模 经济 不明显,大 企业 竞争优势不突出 在一个市场相对份额下降、存在过度竞争、规模经济并不明显的产业中,大企业不一定比小企业更有竞争力。因为如果需求下降,相对于市场规模而言,大企业规模过大,因而缺乏活力。小企业虽然没有大企业资本雄厚,但若因经营状况好于大企业,则在竞争中小企业占优势是完全可能的。(Ordover and Saloner 1989)。有一些实证研究表明,在某些市场份额相对下降的行业中,大企业率先退出竞争,例如英国合成碱业和铸钢业在进入调整时期后,都是大企业率先退出。(Ghemawat and Nalebuff 1985)。我国的大中型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多,因此“以小挤大”很可能是市场竞争的 自然 结果。
棉纺织行业长期效益低下而少有企业退出,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退出障碍强。一个行业的退出障碍主要受资产专用性的影响。企业的资产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在产品改变后毫无用处的资产(资产I),这类资产也称为沉没资产;第二类是经过有成本的调整,可以适应新的产品生产的资产(资产II);第三类是不需要调整就能适应新产品生产的资产,但是相对于新产品而言,这类资产的成本偏高,存在着更有效率的替代资产(资产III);第四类产品是有广泛适应性的资产,产品改变不会使额外成本产生(资产IV)。(Mises 1966)。
棉纺织行业的退出障碍较强,向其它行业的转产困难,这是由于纺织行业中的资产I和资产II占其资产的绝大部分。首先是机器设备的专用性很强,没有通用性:纺锭、织机只能纺纱织布,无法转产生产其它产品。其次是技术能力和操作工人技能的专用性也很强,纺织企业主要靠自已的力量可以开发的其它行业的产品数量很少。因此,所谓的“存量调整”模式,在纺织业向其它行业转产过程中很难 应用 。沉没资本比例较大的行业,在一定幅度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是一种合理选择。这里的“一定幅度”是指产品价格处于低于平均成本但高于平均可变成本这个范围内。 [18] 直观地讲,在这个范围内,生产虽然产生亏损,但停止生产的损失更大,因为固定投资是沉没资本,不可回收。不过,当企业处于亏损状况时,信誉下降,往往导致流动资金困难,使生产难以为继。如果企业有能力维持必要的现金流,继续生产就是合理选择。对我国的国有棉纺织企业来说,沉没资本比例高,又能在亏损状况下继续从银行得到贷款,因此一部分企业长期在亏损状况下继续生产就不难理解。
不同种类产品商标的重要性不同。对有些产品来说,商标对购买者非常重要,因此这类产品的生产者可以通过创名牌,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目前已有许多制造业市场开始呈现出向名牌集中的趋势,因此,虽然这些行业内也有相当比例的亏损企业,但由于部分企业可以获得较多利润,使全行业效益并不太差。相比之下,棉纺织行业的“品牌效应”较弱。棉纺织品是典型的“同质产品”,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只有产品名称,如“纯棉布”、“混纺布”等,并无产品品牌,或消费者不太重视产品品牌。因此,产品质量好、档次高的企业,难以通过“名牌”战略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也难于使产品价格处在合理水平。 4· 发展 阶段转变的影响
我国棉纺织业目前的困境,还可以发展阶段转变的角度看待。从世界范围看,棉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成为需要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其原因是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从国内需求变化看,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环境看,随着出口量不断增加,贸易磨擦加剧,同时,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个国家在生产纺织品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应该讲,这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讨论过的那样,中国棉纺织业具有一些不同于市场经济国家棉纺织行业的体制特点,使这个过程显得特别困难和持续时间较长。
本文的分析可以引出下面几点启示和政策建议,不仅适用于棉纺织行业,也适用于其它竞争性制造行业。
1·体制转轨各个方面不同步,会导致“竞争失效”,不能产生优胜劣汰作用,这是“过度竞争”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深入、全面推进体制改革
棉纺织行业的案例表明,当要素市场不开放、各类企业能以不同的价格获得要素、低效益企业能长期得到补贴、亏损企业无法被淘汰时,产品市场竞争的作用就会被削弱、扭曲甚至反向发挥作用。这是包括棉纺织行业在内的一些制造行业存在“过度竞争“问题的重要体制原因。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继续推进,形成正常的竞争环境,辅之以必要的援助退出政策,一个行业不会长期处于“过度竞争”状况之中。概括而言,这些行业要摆脱困境,首要条件是使其处于竞争机制能正常发挥作用的市场环境中。
2·产业组织结构决定于当时的市场环境,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选择都要考虑适用性问题
产业组织结构是由当时的市场环境决定的。中国过去长期存在有利于新建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所谓的生产分散、规模不经济等现象,是企业对市场环境的合理反应(江小涓 刘世锦 1996)。对于人们经常批评的“技术先进、产品质量高档的大企业亏损,设备落后、产品质量中低档的中小企业盈利”的现象,也需要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待和解释。在中国这样一个收入水平多层次的国家,对棉纺织产品技术与质量的需求也是多层次的。消费者选择的是适用性,而不是单一的技术水平或质量标准。如果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的新产品,颇受消费者、技术专家和质检部门的好评,但若按市场能够接受的价格出售会导致财务困难,即当产品价格上升到可以维持财务状况的水平时,需求就会大幅度下降以至不能维持企业生存。仍然表明技术的选择是不适用的。总之,在市场经济中,“财务状况”是一个远比“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更优先的标准,一个项目是否成功,要看投资能否获得恰当的回报,这个标准达不到,其它指标是无意义的。如果通过压制、减少来自低成本企业竞争的方式,使那些新产品在高价基础上获得市场,其实质是通过损害消费者和一部分生产者(低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来保护另一部分生产者(高成本技术使用者)的利益。 3·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传统产业退出援助应该成为政府支出的重点之一,但应尽可能减少这类政策对市场功能的负面影响
以沉没资本为主的传统产业,在结构剧烈变动时期,会有相当比例的企业,要面对减产甚至关闭、破产问题,如果转产,需要大量投入。这个过程企业自身难以完成。特别当调整时期集中、涉及企业面广时,政府很难承受将此类问题完全交给市场去处理所产生的 社会 与 政治 问题。二战以后,一些工业化国家的政府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慎之又慎,一般都实施一整套援助政策,推动调整过程,减轻调整的负面影响。对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是这些国家在这个时期政府支出的重点。对退出和转产企业的资金支持、失业救济、再就业援助和区域经济振兴援肋是政府援助政策的主要 内容 (江小涓1996b,第9章)。
但是,调整援助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导致企业的不当行为和减弱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当不存在结构调整援助政策时,如果生产设备过时或失去竞争力,企业就会淘汰和更新设备。但是,由于政府推行退出援助政策,对淘汰和更新设备给予补助,企业就不会自动淘汰任何设备,而是向政府讨价还价,要求得到额外援助,其结果是本来有可能自行淘汰的设备和主动退出的企业反而继续滞留在行业内。 [19] 结果是为了促进结构调整而推行的政策,变成了阻碍调整的原因。因此,允许市场竞争发挥作用是首要的,政府援助政策的重点是减弱这个过程的冲击,加强对那些被市场淘汰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险和再就业援助,采取措施振兴那些因大量企业关闭而全面陷入困境的老工业区,而不是替代市场行使选择功能,决定哪些企业应该继续存在和发展,哪些企业应该缩减规模、关闭和被兼并。
资料来源:全部工业的数据见相应年份《中国统计年鉴》,棉纺织工业的数据除1995年外,引自相应年份《中国纺织工业统计年报》,1995年数据引自《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综合、行业卷)。
马洪 孙尚清(1981):《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吴文英(1983):《狠抓转轨变型,改善企业素质,为进一步提高纺织工业经济效益而努力》,在全国纺织工业厅长会议上的报告,纺织总会提供。
国家计划委员会(1988):《国家计划委员会关于控制棉纺能力盲目发展的通知》。
纺织工业部(1990):《纺织工业部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纺织总会提供。
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形势、思路、对策》,纺织工业出版社。 邓中元 杨砾(1991):《当前我国纺织品供需特征、市场走势与相应对策》,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1991):《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新战略》,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a):《论90年代纺织工业的战略选择》,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1991b):《原棉供求平衡论》,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李大云等(1991):《关于棉花问题的思考》,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徐息和 谢泰(1991):《论纺织业区域性迁移及劳动力流动》,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孔令安(1991):《我国棉纺工业长期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邓中元 李智玲(1991):《90年代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战略刍议》,载于纺织工业部政策法规司1991。 纺织工业部(1992)《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纺织部、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办关于严格控制棉纺、毛纺生产能力和加强化纤生产能力管理意见的通知〉的通知》。纺织总会提供。 林毅夫、蔡方和李周(1993):《论中国经济改革的渐进式道路》,“经济研究”第9期。
樊纲(1993):《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经济研究”第1期。 江小涓(1995):《国有企业的能力过剩、退出及退出援助政策》,“经济研究”第2期。
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专家组(1995):《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李稻葵(1995):《转型经济中的模糊产权 理论 》“经济研究”第4期。
江小涓(1996a):《经济转轨时期的产业政策:对中国情况的实证分析与前景展望》,上海三联出版社。
中国农业 科学 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国棉花产需平衡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 斯蒂格利茨(中译本1997):《经济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小涓 刘世锦(1996):《竞争性行业如何实现生产集中--对中国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管理世界第1期。 李俊波(1997):《我国棉纺织行业的四大难点》,“中国国情国力”第8期。
国家统计局(1985):《1949-1984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国统计出版社。
纺织工业经济研究中心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中国纺织手册》,相应年份版,纺织工业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a):《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综合、行业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办公室(1997b):《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国有、三资、乡镇卷),中国统计出版社。
-------------------------------------------------------------------------------- [3] 这两条标准学者和官方都在使用,学者的代表观点可见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组织编写的《1978-1994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中国的道路》,其中指出,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其标志是三条:非国有经济在产出方面超过国有经济、绝大多数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体制框架已初步建立(见上书第32页);官方的代表观点可见副总理1997年4月10日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商会年会上的讲话,其中指出:自从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以来,在资源配置中,市场正在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85%的农产品、95%的消费品和80%的投资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见1997年4月11日的《国际商报》。
[4] 这几条标准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与Prof. David Wall就这个主题的讨论。 [6] 这种行为早在1979年就出现,见〈国务院关于认真贯彻棉纱、棉布及主要针棉织品统购统销政策的通知〉,此后波此范围不断扩大。
[7] 本部分对棉花供需情况和供给体制情况的描述,主要引自两份资料:徐息和(1991b)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1996)中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其中徐息和先生的论文对棉花供应与需求脱节的情况作了精彩分析,笔者从中得到不少启发。
[8] 这方面的情况可大量见于当时报刑的有关报道。本文此部分的内容,较多的引自李大云等(1991)和徐息和(1991b)。 [10] 这方面的论述很多。纺织工业部(总会)的观点可参见这个期间纺织工业部(总会)各年度工作会议报告和杜钰洲(1994);研究者的这类观点在9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期“纺织经济研究”及其它报刊有关纺织工业问题的论文中都能找到,例如可见李俊波(1997)。 [12] 自96年开始,棉农向政府售棉十分积极,因为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格。但由于调销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棉价,棉纺织企业购棉不积极,压库严重,估计到97年低,库存棉已达国内棉纺织企业两年以上用棉量。各级供销社作为棉花专营者,深感压力,为了促销,纷纷突破政府规定的价格下限。并要求将价格下浮造成的亏损视为政策性亏损。政府反对这种行为,将棉价下调视为“违规行为”。见经济日报1997年11月8日刊登的供销合作总社的紧急通知“制止棉花供应价格违规行为”。 [14] 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经典 文献 中,“能力过剩”和“过度竞争”并不是一个被经常认真讨论的问题。在这些学者看来,“竞争”的基本要素就是供给大于需求,在剧烈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市场本身的作用能够解决这类问题。对过度竞争问题比较重视的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学者。自60年代初期到80年代初期,明显的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企业不能顺利从过剩行业中退出成为日本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本定义主要 参考 日本学者的研究,参见小宫隆太郎(中译本,1986)。对这个问题稍详细一此些的分析,可参见江小涓(1995)
[15] 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级地方政府与所属企业的关系及这种关系对改革过程的推动作用作过分析,例如Groves etc. (1993), Shao, Li, & Zhang(1997)。
自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现“稳步渐进”的升值趋势,截至2007年8月10日,人民币汇率已由当初的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升至1美元兑7.5845元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6.929%。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人民币汇率还将进一步升值。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将造成巨大的影响,我国是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纺织服装的出口率为50%~60%,由于下游谈判能力较弱,出口获利能力低,人民币升值对纺织行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纺织行业利润率将下降10%~60%。同理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受损也非常严重。本文主要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下降。根据纺织工业协会的测算,人民币每升值1% ,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 。其中因棉纺织、毛纺织为服装的上游,服装的出口受损向上游传递,棉纺织、毛纺织业的全面受损程度表现为行业利润率下降略高于3. 19 % 和2. 27 %; 而对于服装业来说,由于服装的出口受损向上游传递,其行业的受损程度略低于6.18 % 。相对而言在该行业中,化纤行业因原材料进口成本相对下降而出口比重较小,负面冲击不会很大,而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行业的受损则较大。另外人民币升值后, 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周边国家。比如中国服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为66~68美分/小时,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为41美分/小时和39美分/小时。中国沿海地区的工人工资水平为69美分/小时,而孟加拉国为25美分/小时,巴基斯坦为35美分/小时,从而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低价竞争优势将将很难存在,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纺织品出口退税率降低以及原材料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将有大量纺织品出口企业由外销转为内销,这更加剧了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58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7%,增幅回落近9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增速回落更加明显,下降47%。而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品企业大约有4.5万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02万亿元,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毛利润目前仅为10%左右,其中65%的棉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左右,而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累计升值7.4%,下半年有可能进一步升值,加上服装出口退税的调整,下半年将可能出现出口企业所能承受成本的临界点,届时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将因此被淘汰出局,从而加剧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
人民币升值会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的成本,并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从而降低国际竞争力,减少纺织品的出口数量。纺织企业要想保持国际市场上的销量而又有所利润,就必须苦练内功,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在外贸谈判中具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另外虽然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竞争的压力,但同时也降低了利用境外先进技术的成本,目前我国纺织行业所需的设备约有60%需要进口,上市公司中先进企业的设备进口率高达90%以上,人民币升值以后设备的进口成本将下降,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促进我国纺织品的更新换代和质量升级,促使纺织企业向高精尖发展,逐渐抛弃高能耗的粗放经营,走上增加附加值、高效益的道路。
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仍然沿用粗放型的贸易增长方式,出口的纺织品无论在款式、规格和面料等方面都属于中低档产品,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较弱。大量低端产品的出口很容易授人以柄, 遭到包括反倾销、特别保障措施和其它技术壁垒等手段在内的报复。特别是2005年纺织品和服装配额的取消,加剧了中国纺织行业出口贸易的无序竞争,据统计200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欧盟出口纺织品金额达到了39.68亿美元,同比去年增长47.42%,在欧盟对中国取消配额的41类产品中,有22类产品的出口数量增幅超过了50%,其中7类产品增幅超过了100%。与出口数量急剧飙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出口价格的大幅下跌,其中出口产品价格跌幅超过50%的竟有23类之多,其中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衬衫、内衣三类纺织品的出口数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了约12.5倍、15倍和3倍,相应的出口价格却下跌了20%-40%。“量增价跌”的巨大反差充分显现了中国纺织产业的无序竞争。而人民币的升值会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报价,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改善贸易环境。
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长期通过低价竞争来获得市场,这必然引发激烈的国际贸易争端,欧盟和美国都针对中国的纺织品制定了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因此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应及早认清形势,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纺织品出口企业应重点开发装饰用及产业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属于高科技范畴,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熟练的劳动力,因此企业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资金投入,充分挖掘现有人才的潜力,鼓励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和新产品的开发,加速纺织产品的技术升级。另外纺织品出口企业应深入研究国际市场对产品安全、社会责任和绿色环保的要求,积极开展绿色纺织品、生态纺织品的生产和认证,以适应世界消费潮流和纺织品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这使我国纺织品出口依赖性和不稳定性增强。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和欧盟东扩的推进,贸易转移日渐成为现实,美国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纺织品及服装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而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进口的此类产品却下降了13%。加之欧美对中国纺织品出口设置各种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对中国纺织品出口特保措施的限制,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出口技术贸易壁垒和社会责任标准的约束,使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我国有实力的纺织品出口企业应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国外投资设厂和联合办厂,设立贸易公司和原料基地,利用各种区域性优惠安排,主动绕过贸易壁垒,规避贸易风险;在利用原有的资源、品牌和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主动进入发达国家的供应链和销售终端,并与国外的生产商和零售商结成互补双赢关系,以合作求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多元化市场,在巩固原有欧美高端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大力发展与非洲、拉美及东欧国家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忽视自有品牌的建设,出口的纺织品大多属于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纺织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纺织品贸易中50%以上的服装出口为来料加工, 30%左右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进行复样加工, 自己的品牌仅占10%左右,企业的盈利能力普遍较低。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和提升纺织品自主品牌, 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纺织业技术创新体系,加速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扩大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构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模式,利用先进技术对纺织服装行业进行嫁接改造,促使其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提高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另外必须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的创新,服装品牌的创立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应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基础,兼收并蓄五彩斑斓的西方文化,真正设计和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或代表企业品牌文化的高品质的产品。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不借助金融衍生工具的自然避险方法,比如改变贸易结算方式和调整合同的价格条款等;二是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避险。《第一财经日报》曾对100家典型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其中74%的出口企业采用自然避险方法,只有25%的出口企业选择金融衍生产品,在金融衍生产品中,企业应用最多的是远期结售汇,约占企业使用的各类衍生工具的70%,只有14%的出口企业运用货币掉期交易规避外汇风险。因此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应增强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积极运用各类金融避险工具比如外汇远期买卖、外汇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等手段锁定汇率风险。同时商业银行也应向出口企业提供更多的咨询和信息服务,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汇避险产品,从而拓宽纺织品出口企业的避险渠道,将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降至最低。
[1]陈立平.人民币新汇率下浙江纺织品出口之应对策略[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6,1:56-58.
[2]许立平.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2:32-35.
[3]谢吉丽.人民币升值对浙江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济, 2006,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