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华夏锦绣 盛世荣光——《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彝伦堂举行。
本书编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纺织考古学术带头人王亚蓉,以及来自文博考古界、服装舞美设计界、出版界、学术界的嘉宾出席了发布会。
《大国霓裳:沈从文和我们的纺织考古之路》在中国纺织考古领域是一本承前启后、守正开新的著作,体现了作为中国百年考古重要组成部分的纺织考古,在半个世纪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回顾了沈从文、王㐨、王亚蓉等人走过的艰辛考古之路;展现了第一代纺织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发掘、保护、传承中华服饰文化的奋斗历程。
发布会上,王亚蓉讲述了她与沈从文先生相遇的机缘以及《中国古代服饰考古研究》出版的历程。
1964年,周恩来总理多次出访欧洲以及东南亚地区,经常被这些国家领导人带领参观服饰博物馆等,他认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也可以编写一部服饰图书作为馈赠国礼。
时年六十二岁的沈从文接领了任务便开始埋头研究中国的古代服饰文化,之后十多年,几经波折,历尽坎坷,这本名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著作,终于在1981年出版。书一出版,外交部礼宾司便采购了一批豪华本,作为国礼赠送外宾。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出版意义非凡,不仅仅是作为国礼,更重要的是开启了中国的古代服饰研究事业。在这以前,沈从文已经有十多年对古物研究的经验,他在北京故宫午门两侧朝房陈列室做文物讲解工作,形成了“一切不孤立,凡事有联系”“为人民服务!古为今用”“以物证史”的工作原则和研究方法。
在此期间,沈从文遇到了王㐨,成为王㐨的考古之路启蒙导师,沈从文重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工作时,王㐨也加入其中。与此同时,王亚蓉也与沈从文在北京东堂子胡同51号相识,开始帮助他完成图书的绘图工作,走进了充实难忘的人生,在王㐨和王亚蓉的辅助下,沈从文编著的这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得以顺利出版。
半个世纪以来,在沈从文的指引下,王㐨、王亚蓉他们忙碌地奔赴各大考古现场,发掘、保护、研究、修复了一件又一件的纺织品,如河北满城汉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广州南越王墓、陕西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江西靖安东周大墓……这些考古发掘现场,完全可以串起一部中国纺织考古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从事了40余年的考古工作,主持、参加了许多考古现场的挖掘和保护工作。
他在发布会上表示,多数情况,在考古发掘当中,往往能够在青铜器上看到一点丝织品的印痕。但是,即使是发掘时碰到了,也是面目皆非。因为经过几千年,丝织品几乎都变色了,也很难拿起来,都是残迹的,发掘非常难,很多情况下就是看到有丝绸,拍下照片,记录几句是什么颜色就过去了。
“王亚蓉先生他们的团队能够整体把这些丝织品和周围的土一起提取出来,层层揭取,分门别类、辨认材质和工艺。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纺织品知识和很高的技能,纺织考古绝对是我们的绝技。”王巍说。
这些古代纺织品历经千年之后,重现于世人面前。王亚蓉的纺织考古团队通过对文物的保护、修复,让历代服饰文物的实物链日趋完整,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关于如何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场嘉宾都根据自己在各自领域做出的成就和经历各抒己见。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认为,纺织文化和纺织可以让大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但需要多方面的开发。
他以2014年在故宫展出的《千里江山图》为例。在展览之前他们已经研发了一百多种文化创意产品,有《千里江山图》的图录、高仿的复制品、丝绸制品,还有孩子喜欢的小手表,扇子、鼠标垫,茶具等等。三年以后,《千里江山图》家喻户晓,进了交响乐、互动式体验展、应用入舞蹈。
“年轻人今天有文化、有知识、有向往,所以我想通过双向的互动来实现文化传播。要让年轻人喜欢中华传统文化,就要揭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中国歌剧舞剧院首席服装设计师、舞剧《只此青绿》《孔子》服装总设计师阳东霖在解读《只此青绿》时说:“我们在剧中并不是原封不动把宋代服饰搬到舞台上,更多是作了一个属于现代艺术家的现当代的解读和表达。我们把对于这段历史、文化的认知插上艺术想象的翅膀,让它以更加生动、更加有趣的形式呈现在当下年轻人的面前。其实无论是设计还是创意,我觉得一定跟历史是分不开的。我们所有的艺术创作都是植根于历史。”
关于服饰文化的传承,王亚蓉表示,希望大家不要叫这些古代服饰为汉服,华夏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叫华服比较合适。“我们是中华、华夏,华也是花,中国人穿美丽的衣服,所以应该叫华服。”她提倡穿中国衣,希望设计师设计出有中国特点的当代华服。芒果体育 MGTY 芒果体育网芒果体育 MGTY 芒果体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