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官网MGTY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产品行业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纺织原料”展区在简要介绍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类纺织原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我国在纺织原料研究方面的突出成果――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优质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细粉体化及其高附加值的再利用”,以及在海藻酸系列功能纤维、聚苯硫醚纤维、构树纤维等新原料领域的研究开发成果与应用情况。巨大的纤维轮显示,纺织产品的应用范围已经大大超越“衣被天下”的民生领域,扩大到航空、航天、水利、农业、交通、医疗等众多领域,因此,纺织研究也在打破原有的学科和行业界限,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大势所趋。正是基于此,武汉科技学院以纺织特色整合理、工、文(艺)、经、管、法、教育等各学科,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相互支撑、相互协调、特色鲜明的6大学科群。即纺织工程与材料学科群、环境与化学化工学科群、机电信息学科群、理学基础学科群、人文艺术学科群、管理学科群,各学科群呈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纺纱技术”展区首先分析了环锭纺、自由端纺纱等常规纺纱技术及其不足,详细介绍了武汉科技学院徐卫林教授主持研发的“高效短流程嵌入式复合纺纱技术”及其四大创新、四大突破,并通过与环锭纺技术的对比,凸显了嵌入纺技术的先进性。这项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杜钰洲会长盛赞为“对传统纺纱技术一次革命性突破”的技术,获得了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外,该展区还展示了武汉科技学院自主研发的柔洁纺技术、无PVA上浆技术等原创性纺纱、浆纱技术,彰显出学校在该领域中突出的研究能力。
技术纺织品及功能纺织品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是我国纺织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点。武汉科技学院开发的花式纱线产品、纳米纤维材料及纳米功能纺织品、环境友好阻燃、免烫及卫生整理纺织品、单向导湿纺织面料、防水透湿织物、再生塑料基剑麻增强复合建筑模板、秸秆纤维、防血吸虫病感染防护服、避蚊纺织品等多种功能性高附加值纺织新产品,分别具有保健医疗、防护、军用、环保、服用等功能,为培育和扩大内需、巩固和开拓国际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该校主持的“苎麻产业发展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项目,研究开发育种、栽培技术、收割、脱胶、纺织印染加工、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一条龙产业核心技术与现代化装备,构建生态产业链,以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苎麻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还牵头组建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从农业到纺织业,从生产过程到生态环境保护,从研究到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苎麻产业技术体系。
在纺织产业链中,染整技术是对纺织品进行深度加工和精细加工的重要技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整个纺织行业的技术水平和科学发展水平。同时,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它需要大量使用化学助剂,所以它也是制污和排污大户。简明高效、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再生循环是印染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武汉科技学院在纺织印染清洁生产,纺织品染整加工新工艺、新助剂的研究开发,功能性纺织品助剂的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纺织印染废水的处理及回用这个行业重大技术难题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曾庆福教授发明的“纺织印染废水微波无极紫外光催化氧化分质处理回用技术”获得了2009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以无形资产入股创立了项目产业化基地,并应用于棉印染、蜡染、针织、毛巾、苎麻、制线多家印染企业。
武汉科技学院连续10年稳居中国时装院校专业排行榜第一名,被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时装名校”荣誉称号。在“服装设计与工程”展区,展示了学校在高级时装设计、制服设计、舞台服装设计、染织纤维艺术、服装数字化等几个领域的重点成果。其中,用服装CAD技术、三维立体测量等数字化技术对服装进行处理,以及通过网络浏览服装试穿效果的三维服装虚拟试穿系统等,都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将为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提供巨大支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装备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装备制造国之一。纺织装备是纺织工业的基础。武汉科技学院在针织服装机械、纺纱加捻机械、现代缝绣机械、纺织器材表面处理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技术成果。
作为主办方之一,中纺标检验认证中心每年都要举办多次类似的质量控制论坛。因为近年来我国服装产品被召回的事例频发,这不仅给出口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服装的国际声誉。而对于服装产品质量问题的控制,就是诸如中纺标检验认证中心这类第三方专业机构发挥作用的领域。
据了解,中纺标(北京)检验认证中心(简称中纺标,CTTC),是由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出资,在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础上组建的,经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授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第三方公正检验服务机构,它集标准、检验、计量、认证四位一体,专业从事各类纺织品和服装的检验及产品认证服务。
为适应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发展的需要,提升对企业的服务,中纺标已在北京、深圳、浙江三地分别建有实验室,并在包括香港、台湾在内的全国10余个省市建有工作站,同时在韩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也设立了接样点,成为国内服务网络覆盖面最广的第三方检验服务机构。其中,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三大经济圈,中纺标特别制定了科学化、定制式的检验服务模式,在确保符合国家及国际标准的前提下,使三地实验室的服务精益求精并各具特色,打造中国纺织服装质量检验认证服务的航母。
中纺标将总部设在北京,目前分设纺织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国家纺织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测试中心(北京)、国家纺织计量站等多个行业机构,承担着全国纺织品标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国际标准化组织纺织品技术委员会(ISO/TC38)主席单位和国内对口单位的职责。
从最初的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试验室,发展为先后成立纺织工业部纺织科学研究院标准化研究所、纺织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完成独立法人机构注册、专业开展纺织产品认证服务,再到将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的标准、检测、计量等业务整体纳入中纺标,设立中纺标深圳和中纺标浙江。如今的中纺标北京已被认定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它拥有一支精通纺织和服装标准及检验认证业务的人才队伍,业务范围涉及纤维、纱线、面料、服装、家居用品、产业用纺织品等纺织材料及其制品的各个领域,凭借着对标准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纺织品检验经验,为企业提供专业、全面、高效的检验认证、咨询、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商机脱颖而出。同时,它还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严格把控纺织服装产品质量关。历经数十年的发展,中纺标北京以严谨的工作态度、优良的服务质量打造了“中国纺织产品检验认证”的品牌形象。
作为我国纺织服装生产的重要基地,华南地区拥有诸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和知名服装品牌。2008年,为更好地适应国际纺织贸易发展形势,满足华南地区纺织服装企业的质量提升需求,中纺标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深圳测试中心的基础上,投资成立了中纺标(深圳)检测有限公司,以公司独立法人的形式对外开展纺织品检测业务。
自成立以来,中纺标深圳先后取得了CNAS认可、CMA认证、TUV互认、TTRI合作以及国际羊毛局指定培训机构等多项国际、国内实验室认证资格。并于2010年对实验室进行升级扩建,在硬件方面引进了大量进口检测仪器与设备,在软件方面引入了实验室系统管理软件及客户实时查询系统。2011年,更扩展了皮革、鞋、箱包等测试项目,实现了“一站式”服务需求。今年,中纺标深圳又进行了第二期实验室项目升级,升级后的实验室面积达4000平方米,检测能力基本涵盖了所有纺织品检测项目,可同时开展部分皮革、鞋、箱包等测试项目,并正式更名为中纺标(深圳)检验有限公司。
立足于华南地区,中纺标深圳从筹备建立至今,在九年的时间里,公司业绩连续翻番增长,实验室场地及软硬件不断扩展升级,并锻炼出了一支集管理、检验检测、市场营销为一体的专业团队,有效地提升了中纺标在华南地区的品牌效应,打造出了中纺标深圳特有的“特色决定影响力”的企业文化理念。
浙江是我国纺织业重要聚集区,拥有众多国内外知名服装品牌,浙江纺织业无论是在产业规模还是在产业效益水平上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08年,在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测试中心的基础上,中纺标(北京)检验认证中心有限公司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共同出资组建了浙江中纺标检验有限公司(原绍兴中纺标纺织品检验有限公司),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检测机构。
成立之初,中纺标浙江制定了三年发展纲要:2009~2010年完成公司基础性建设,2011年起全面推广市场业务。为加快公司的基础实力建设,2009年10月,中纺标浙江增资扩大了基础建设的投入,2010年,中纺标浙江先后取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浙江省质量监督局CMA认证,基础建设基本完成。2011年,中纺标浙江全面进入市场推广阶段。
在开启“十三五”奋斗征程的大背景下,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作为纺织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盛会,对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意义重大。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社会各界,包括纺织服装行业,一直都在寻找增长的新动力,而应对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能够寻找到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把创新放到了首要地位。本届年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围绕大会主题“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探讨了新经济形势下纺织工业如何利用新动能提升创新能力,以“十二五”科技进步成果为基础,完成“十三五”行业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和目标。
孙瑞哲指出,当前,我国纺织工业发展整体呈现L型增长态势,行业生产、消费、投资、出口等的主要指标增速趋于平稳。增长速度的回落,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也为行业创新发展预留了空间。面对发展新形势与创新新机遇,中国纺织工业的新经济正在酝酿,新动能开始形成。
近年来,尤其是“十二五”期间,资源投入的持续增加、教育支撑的不断增强、政策指引的科学精准以及体制机制的深入完善,使得行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和丰硕的成果,在纤维材料、纺织、染整、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装备、信息化各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实现了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的整体提升。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纺织工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孙瑞哲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完成好“十三五”的目标与任务,担负起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中国纺织工业需要不断深化与推进科技发展及技术创新,着力发展纤维材料高新技术、先进纺织染整及高附加值的纺织品加工技术、绿色制造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技术、先进纺织装备和纺织信息化技术等六大领域。
经过近 6 年的发展,中国纺织学术年会已然成为顶尖纺织学术资源的聚集地和首屈一指的交流平台。会议紧密结合纺织行业自身特点,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纺织学科繁荣发展,聚焦学科发展前沿,不断优化会议内容,提高学术交流实效。
除主题报告外,本届年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特别设置了纤维材料、现代纺织技术论坛、技术纺织品、纺织专项成果交流会 ――“相变调温技术”与“植物染料技术”、生物基合成纤维的开发与应用等 5个分会场,专家学者围绕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先进纺织工艺和产品开发技术、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智能纺织、互联网+纺织等热点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培养储备一批具有高水平科研能力的科技领军人物,建立创新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培养模式和评价标准、营造人才发展的软环境是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的重要任务。基于此,本届年会颁发了中国纺织学术大奖等多个奖项,众望所归,高潮迭起。其中,天津工业大学程博闻、东华大学王华平荣膺本年度“中国纺织学术大奖”;江南大学丛红莲等 5 人获颁“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阳光集团陈丽芬等 5 人摘得“中国纺织技术带头人”奖;厦门三维丝蔡伟龙等 3 人获得“富丽达”2016中国纺织青年科技奖;《钨酸铋负载涤纶织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等15篇论文获得17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
精彩纷呈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智慧之火的碰撞培育了沃土,也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了契机。通过科研成果的介绍和展示,以及优秀纺织科技人才的举荐与表彰,中国纺织学术年会为全国的纺织科技工作者搭建了高端学术交流、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学研用权威平台,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纺织人才强国战略发挥引领作用。
本届年会尤其注重学术界与产业界的融合。为推动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经济持续发展,辅助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搭建面向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的实用性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即建立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据市场需求,提供优质科研与技术、培训供给和精准服务,实现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驱动企业技术创新,务实高校科研的目的。会上,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分别与青岛中科纺织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筹)管理委员会、石狮市人民政府签约合作成立“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生态纤维和纱线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面料产业研究院”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纺织服装和辅料产业石狮研究院”。
针对业内具有技术特色的企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自2008年开始就开展技术研发中心体系建设工作,陆续授牌了90余家研发中心企业。本次大会,学会对新加入研发中心的无锡市万邦机械制造厂等12家企业举行了授牌仪式。
为加快建设节水型工业,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我国工业经济与水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出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其中对纺织行业的要求包括:推广喷水织机废水处理再循环利用系统、棉纤维素新制浆工艺节水技术、缫丝工业污水净化回用装置、洗毛污水“零”排放多循环处理设备、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技术、逆流漂洗、冷轧堆染色、湿短蒸工艺、高温高压气流染色、针织平幅水洗,以及数码喷墨印花、转移印花、涂料印染等少用水工艺技术、自动调浆技术和设备等在线纺机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举行
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绍兴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绍兴县齐贤镇人民政府、中国轻纺城建设管理委员会共同承办的中国纺机产业转型升级高峰论坛暨中国纺机名镇品牌建设系列活动开幕式今日在绍兴举行。论坛上,协会领导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谭建荣,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制学院院长胡旭东,武汉纺织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梅顺齐等专家学者,以纺机产业转型升级为主题,深入探索了中国纺织机械产业转型之路。拥有各类纺机制造及配套企业近400家,纺机产值近60亿元的齐贤镇于2009年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名镇”。
另:中纺协审议首批企业信用等级初评结果出台。首批31家企业信用等级有效期为3年,评级有效期为2010年6月~2013年6月。
“2010(青岛)产业用纤维技术与市场创新论坛暨涤纶工业丝专业委员会年会”今日召开,年会对产业用纤维尤其是涤纶工业丝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企业所忧虑的扩产问题,专家表示,现在的情况是低水平产能相对过剩,高水平产能相对不足,涤纶工业丝等产业用纤维,在过滤用纺织品、医用纺织品、高级土工布、特殊装饰用纺织品、高性能增强复合材料、农业用纺织品六大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涤纶工业丝产能的增长是必然的,但一定要走出低水平产能重复建设、常规产品恶性竞争的误区。年会由中国化纤协会主办,中国化纤协会涤纶工业丝专业委员会等承办,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大学山东省纤维新材料与现代纺织重点实验室等支持。
另:“纺织服装行业两化融合论坛”今日在2010青岛国际时装周主会场青岛会展中心举办。
由中国台湾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陕西省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台湾产业纺织协会和西安工程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两岸纺织科技研讨会今日在西安工程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两岸学者就功能纤维及功能性纺织品的研制与应用,纺织、染整清洁化生产技术,纺织复合材料先进加工技术,纺织品化学加工新材料、新工艺及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生物技术与纺织产品,纺织领域中的计算机模拟及仿真等专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了产业用纺织品新的发展方向,为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去年在世界经济陷入全面危机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仍实现两位数的增长,纤维用量达到723.2万吨,同比增长19%,非织造布总产量240.9万吨,增长20%,增长幅度远高于其他行业的水平。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和使用涉及20多个领域,产业用纺织品具有多样性、技术复杂性以及发展中矛盾的特殊性性。
另:中国恒天集团与吉林大学签署“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将在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软课题研究与应用、相互支持与发展开展全面合作。
由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国家工程实验室主办,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承办的“中国碳纤维发展战略研讨会”今日在北京香山饭店举办。为期三天的会议围绕“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关注环境,开拓市场”主题展开专题讲座,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的《大型客机结构复合材料化的思考》、国家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徐棵华的《国产碳纤维质量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宏的《中国碳纤维产业从幼小走向新兴的路径初探》、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木火的《国内外低成本碳纤维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重要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碳纤维市场需求、质量、成本以及技术和产业最新发展态势。此次会议设专题讨论建立“中国碳纤维产业联盟”。原纺织部副部长季国标院士,西安工程大学名誉校长姚穆院士作为会议组委会顾问全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尤为引人关注。据地球气候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从280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在近三十年来尤为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继续,全球气候将难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已经签署了相关的国际性法案,如《京都议定书》,以此来约束全球工业发展对气候的影响,达到全球范围内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这对我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的化石燃料消费排放为62.84亿t,占全球总量的21.01%,已经超过美国的20.08%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新一轮气候谈判的进行,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经响应了全球节能减排方面的倡议,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目标,即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CO2排放的目标,即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17%。
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研究都集中在近几年,但由于计算方法和标准都不完善,更多的研究都是在以一种综述的方式阐述新近的研究成果或者计算标准,也因为对于系统边界和投入产出一些过程难以控制,想要通过明确的边界、准确的投入产出来计算碳足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困境和不足之处。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尝试性的通过一个行业对能源投入消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计算碳足迹,并以此来论述纺织服装行业减少碳排放、实现行业转型的必要性。
碳足迹源于“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相对于其他碳排放研究的区别,碳足迹其实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摈弃了传统的“有烟囱才有污染”的概念,就比如人行走时留下的脚印,碳排放也有自己的足迹。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GHG排放,即从原材料一直到生产(或提供服务)、分销、使用和处置,或者可以说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第一种计算方法是“自上而下”模型,这是以过程分析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得到所研究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清单,进而计算研究对象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即碳足迹。
第二种方法是“自下而上”模型,该模型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 Leontief)提出,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Matthews 等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RI)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会(WBCSD)对于碳足迹的定义,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EIO―LCA),该方法可用于评估工业部门、企业、家庭、政府组织等的碳足迹。
投入产出法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能源的消费来计算碳足迹。因此,碳足迹的核算是基于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对应能源的排放系数来计算全部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其中,C为碳排放量;Ei 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以标煤计算;fci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里我们直接引用曹淑艳等给出的我国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以上两种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对于过程分析法来讲,其优点在于分界明显,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每个阶段的碳足迹;其局限性在于:1、由于该方法可以在无法获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采用次一级数据,这可能会导致碳足迹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偏低;2、过程分析法在对碳足迹分析时,没有对原材料生产以及产品供应链中的非重要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3、过程分析法由于无法具体获悉产品在各自零售过程中的碳排放,所以零售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只能取平均值。对于投入产出分析来讲,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信息,计算经济变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局限性在于:1、EIO―LCA模型是依据货币价值和物质单元之间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但相同价值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隐含的碳排放可能产别很大,由此造成计算结果存在偏差;2、由于同一部门存在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CO2排放可能千差万别,因此采用该方法计算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3、投入分析法可算结果只能得到行业数据,无法获悉产品的情况,因此只能用于评价某个部门或产业的碳足迹,而不能计算单一产品的碳足迹。由于本文计算的碳足迹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因此这里我们选用投入产出法计算。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需要将纺织服装行业进一步分类。为此,我们采用国民经济对行业统计的分类。截止目前,行业分类已颁布了3个版本,分别为GB4754― 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和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根据GB/T4754―2002将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这三类。由于是对我国纺织服装全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因此在确保统计数据来源一致的前提下,行业分类的内部调整对最终核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这三个类别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细分,选取2000-2012年的数据,这是因为早期数据无法获取,再者我国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工制造业才蓬勃发展起来,使用以前的数据计算碳足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包括:煤炭消费、焦炭消费、原油消费、汽油消费、煤油消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消费。根据表1给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碳排放公式(1)进行计算,得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各类企业历年的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其中,我国纺织行业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6349.28万t增加到2012年的14114.29万t,增加了两倍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2000年的648.3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878.25万吨,增加了三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从2000年的368.78万t增加到1166.37万t,也增加了三倍多;其中2000―2012年间,纺织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这三个类别的比重一直最大,平均保持的85%左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碳排放占比平均处于5%左右。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2000―2012年之间的碳排放量处于不断上升之势,在2008―2009年间略有下降,这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企业减少产出,因此碳排放暂时下降,但整体上不影响这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碳排放强度是反映碳排放量与产值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之一,目前比较认可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因此,将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定义为纺织服装行业的CO2排放量与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I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强度(tCO2/元),C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t),VG为纺织服装行业总产值(亿元),由于2000―2003年数据的缺失,这里我们使用2004―2012年的数据,将纺织服装行业细分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分别计算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从2004―2012年间都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使用合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致。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远大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因此通过控制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的下降,但整体上的碳排放量还在不断上升(见图1),和我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不符;再者,纺织服装行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行业之一,随着国际上对碳排放要求强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实施碳关税,虽然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但是这也是未来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方向。TESCO总裁Terry Leahy先生已经明确表示要在所有上架的7万多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这也引起众多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因此,只有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后,减少纺织品的碳足迹对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通过减少产品碳排放达到国家设定的标准就能获得碳标签,碳标签能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认可,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英国大陆服装公司earth positive 在一件的普通T 恤上贴上碳标签,其市场价比同类服装高出2―3 倍。
随着我国碳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利获利;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下CO2 排放权将成为一种商品,与有形商品一样,通过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体现其价值。企业转型所获得的减排权既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将为其带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生产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纺织服装行业由现在的生产模式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要实现低碳生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该行业的转型:第一,从原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低碳原料,一条400g重的化纤材料裤子,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后的回收或者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假设寿命2年)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00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47kg,而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是由石油等原料合成的,所以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少的多;第二,实现加工过程对能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纺织服装行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极大,如果控制这一过程中的碳排放将对整个行业碳排放都有明显的改观,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研发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更加科学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第三,转变目前对纺织服装品在使用结束后的处理方式,实现废弃产品再利用的可能性,目前对纺织服装用品在寿命结束时大多采取的是集中焚烧处理,这样增加更多的碳排放,如果能够实现对这些废弃品的回收利用,不仅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避免再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有一些服装企业开展以旧换新的活动来实现其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这很值得大多数企业去学习和模仿,如果不实现这种转变,随着消费者对纺织用品消费的频繁度提高,很多没有到寿命结束时就已经废弃了,都采用焚烧处理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型,就会使纺织服装行业占据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才不会因为生产过程的不达标而被淘汰。当然,服装行业的转型也是一个复杂和创新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企业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过程控制碳足迹,还要求企业考虑的产品使用结束的处置环节,也即是说企业的转变要实现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控制,从产品的出生到坟墓整个过程减少碳排放。
从碳足迹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而服装和皮革制造行业的碳强度相对降低,但是各个行业的碳足迹都在不断上升,在2000―2012年之间,纺织行业碳足迹增加了三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增加两倍多,这与我国低碳减排的目标相悖,也不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再者,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实现生产过程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随着消费者碳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低碳产品,如果不实现这个行业的转变,纺织服装企业也将面临生存危机。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该行业要实现转型必须从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产品的废弃处理来考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赢得该行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的主动优势。因此,从碳足迹测度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过程来看,必须进行低碳转型,只有实现本行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开发低碳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1]李昕,吴雄英,丁雪梅.纺织服装工业碳足迹核算中的若干问题[J].印染,2013(12)
[2]屠莉华,刘雁.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研究现状分析[J].进展与评述,2012(3)
[3]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11):2046―2052
[4]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74―78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7)
[6]王来力,杜冲,吴雄英.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分析[J].行业观察,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