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体育·(中国)官方网站

纺织产品行业十芒果体育MGTY篇|芒果体育
纺织产品行业十芒果体育MGTY篇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1-30
 产业用纺织品有别于传统纺织材料,作为一个需要重新被认识的材料,其应用领域涵盖了我国大力发展的升级换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个方面,如材料、能源、环境控制、医药卫生、电子、航空航天、土工建筑、农业园艺、智能化服装等。而伴随着产业用纺织品材料在上述领域的应用,交叉学科的发展,技术研发和具有综合知识背景人才的培养变得更为迫切,同时也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各环节密切相关,相

  产业用纺织品有别于传统纺织材料,作为一个需要重新被认识的材料,其应用领域涵盖了我国大力发展的升级换代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各个方面,如材料、能源、环境控制、医药卫生、电子、航空航天、土工建筑、农业园艺、智能化服装等。而伴随着产业用纺织品材料在上述领域的应用,交叉学科的发展,技术研发和具有综合知识背景人才的培养变得更为迫切,同时也一直是产业发展的瓶颈。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各环节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才能使产业用纺织品适应我国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步伐。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规划指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相比于产业的发展速度,行业的基础研究能力薄弱,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规模和速度仍然过小、过缓,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科技进步。

  看到薄弱环节,我们才能抓住它。根据产业用“十二五”中期成果来看,技术进步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科研院校、高校和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基础技术研究工作,技术得到进步,如:纺熔技术实现原料多样化;开发出高安全性阻燃生物质复合材料锂电池隔膜。

  浙江金三发新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严荣华表示:“在过去20多年间,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为我们产业用纺织品快速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劳工就业观的改变,结构性劳动力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一流技术工人的短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关系到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成果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产业用纺织品不是劳动密集型,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因此人才的培养更为重要,包括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人才和技术是我们企业,更是我们行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海斯摩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光敏感慨地说道。

  面对这样的需求,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协会加强专业书刊和技工培训的教学工作,提高行业整体专业素质。2013年还举办了首届国际非织造布行业培训班,加之之前的中国非织造布行业培训班,相信这将形成行业的常态工作,逐步造就一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素质人才,以应对行业对高水平综合人才的急切需求。在新的一年里,这样的交流活动还会陆续出现,值得我们行业人士期待。

  北京环境科学院环境专家常丽春谈到,零污染是我们的美好期待,期望我们向这个目标努力,并不是要一味地追求这个绝对值。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到“建立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这对我们行业来说是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作为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境资源消耗较少、综合效率高的行业,其产品可回收、可降解、可堆肥,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总体形势。

  基于环境保护的要求,国家对多项环境标准严格要求,在加强空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同时,也极大地带动了过滤纺织品行业的发展,使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

  行业专家称,预计用不了20年的时间,中国将成为世界过滤材料发展最快的国家,每年的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还有,随着排放标准加严,火电、水泥、垃圾焚烧等领域的烟尘治理问题备受关注,使得袋式除尘得到更多的应用,这也给我们行业发展带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机遇期。

  常丽春表示,在享受机遇的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仍将保持较快增长,能源资源消耗还要增加,环境容量有限的基本国情也不会改变,治污减排指标在增加、潜力在减小,在消化增量的同时,持续削减存量,节能减排的任务对我们行业来说仍十分艰巨。

  我们除了要完善节能减排制度管理,注重清洁生产技术开发,推广在线控制、在线计量管理技术,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应用比重,实现节能生产的同时,还要注重资源的综合利用,这也是我们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步骤之一。

  产业用纺织品涉及医疗与卫生、交通、航天航空等多个领域。2013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亮眼,各个领域都得到长足发展,为2014年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中,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行业表现优异,包括口罩、纸尿裤发展速度都是惊人的。另外最大的发展亮点就是国防工业,产业用纺织品技术在国防工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是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最大的领域,近年来,医疗卫生用纺织品是个产业用纺织品发展的焦点,许多热切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其需求量不断增加,使医疗与卫生用纺织品成为纺织工业发展的突出点,纺织从业人士必然争相研究学习。

  湖南福尔康医用卫生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陈洪波谈到,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医疗卫生用纺织品的质量和功能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就像现在被大家广泛关注的雾霾天气,让本来属于医疗与卫生用行列的功能性口罩,慢慢成为了人们的“标配”,出现在更多人的脸上。

  “我国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在常规产品上基本具备生产能力,但在数量和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医疗卫生用纺织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陈洪波说。

  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航空航天事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端汽车的发展,都将给产业用纺织品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的平台。

  当前,产业用纺织品在航空航天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在航天应用方面,宇航员的宇航服、各种导弹、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飞机等都大量采用纤维复合材料,如火箭发动机外壳、喷嘴、防护罩以及导航机构等部件,像前不久发射的嫦娥三号就得益于大量运用高科技纺织品。

  通过“十二五”中期盘点可看出,以六大重点领域为表率带领全行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新的一年行业将继续这种好的趋势,争取在“十二五”最后两年得到更大突破,为“十三五”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

  加强集群发展,加强标准体系完善,加强上下游的衔接,加强电子商务经营是《产业用纺织品“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要求。

  集约发展在纺织行业被大力提倡多年,在区域经济中,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对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目前已形成了9个产业用纺织品集群,整体发展良好,几乎所有这些集群地都带动或引领其所在省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王坚表示,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形势喜人,但是也要看到与其他纺织行业集群的差距,发展规模不能满足行业的需求,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骨干企业为核心,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促进形成越来越多的主导产品突出、品牌效应明显、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的现代产业用纺织品集群。

  “标准是企业发展的圆规,必须认真对待。”江苏恒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正香表示。

  当前,我们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完善得到长足发展,共制修订标准35项,弥补了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部分标准缺失和滞后的问题。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还开展了产业用纺织品产品及应用标准体系研究,并承担并完成了工信部“产业用纺织品产品及应用标准体系研究”项目,接受总装备部委托,组织专家、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纺织行业归口管理的50项国军标的清理整顿工作。

  浙江理工大学材纺学院副院长韩建表示,目前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制修订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全行业的发展需求,我们的国标、行标、企标还不统一,标准间既有交叉,又有缺失,标准间的衔接协调不足,行业缺乏标准体系的整体设计。还需标准制修订由单一向系统转变,使得产业用纺织品质量得到保证,为行业发展添砖加瓦。

  产需衔接不足,产业链开发不足,专用纤维原料、装备、制品及应用领域不能形成有效的对接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

  面对这样的问题,行业内大力建设多层次和多形态的信息服务网络,为企业投资、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提供科学依据。还积极与上游协会和企业、下游用户、中国工程院、国外协会企业等共同组织活动,展示行业整体形象,密切上下游联系,扩大产业影响力。

  “上下游衔接问题是许多行业发展的通病,虽然,现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上下游衔接问题还困扰着行业的发展,但是我们正朝着好的方向迈进,这就有利于我们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王坚表示。

  近年来,很多人对棉纺织行业的印象大致有两个,一是棉花,要么是价格涨跌搞得人心惶惶,要么是储备棉和配额搞得人心所向;二是棉纺的生产能力,不是超亿锭的细纱机,超百万的棉织机,就是2000多万t的纱产量,800多亿m的棉布产量;实际上,棉纺织行业也有值得大家津津乐道的事,一是创业,二是创新。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以低成本、薄利润、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2011年以来,棉纺企业遇到了入世以来最困难的阶段,国内棉价持续高于国际棉价,甚至有的棉花品种价格接近或高于部分棉纱产品价格,导致棉纺织企业经营困难,涉棉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严重受挫。但是许多企业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争在新一轮的创业中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走创新发展之路。

  长期的实践证明尽管创新能力的高低不能制约中国纺织品制造业发展,但是,创新与创业有着同样的思维和行为,同样能推动企业的发展、推动行业的发展,需要耐力和毅力,去创造、去变革。

  世界各国普遍认为产品创新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发达国家,企业产品创新的资金投入可占到总产值的5%~15%,甚至可占到年产值的30%,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的投入基本上不到1%,棉纺织行业也不例外。

  产品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一些优秀的棉纺织企业正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实施三新战略,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向开辟新客户、开发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迈进,即向创新、向创造升级,目前已经有了可喜的收获。

  一新:开辟新客户。这里说的新客户就是利用新产品开发出来的新客户。棉纺织行业是纺织服装的基础,不仅要立足本职,生产出质量上乘的新产品,更要为新产品进行新的市场开发,通过国内外市场信息,提高分析预测市场的能力,从而确定营销策略,挖掘潜在客户;可见客户的欲望是要靠企业来拓展,开发的产品更需要让客户来接受。

  二新:开发新品种。面临棉花问题,许多企业越来越感到需要减少对棉花的依赖,增加非棉纤维的用量,优化产品结构。这样既能有效摆脱棉花的制约,也能较好地降低资金成本,赢得市场。目前大约有5%左右的棉纺企业有较强的新产品开发能力。

  三新:开拓新市场。这里说的新市场应是新产品开发出来的新市场。许多棉纺企业深知我国是纺织大国,不是纺织强国,这就要转型升级,同时还要守住并深层挖掘传统市场。棉纺企业在国内市场寸土不让,国外市场寸土必争的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2013年1-3月,棉制纺织品出口金额累计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

  我国棉花的生产,受土地资源、种植成本、种植技术等限制,产量保持在700万t左右,并逐年呈小幅下降趋势。棉纺织工业使用的纤维正面临新的考验,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棉纺织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非棉纤维的开发和产业化进程。随着化纤短纤技术的进步,化纤短纤的产量在逐年增加,棉纺织行业应用非棉纤维生产的纱、布产量也在增加。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纺织新原料不断问世,纺织新产品层出不穷。新型纤维体现出了生态化、功能化、高性能化三大发展趋势,新型纤维的差别化、功能化、环保性是保持棉纺织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棉纺织企业采用多种纤维进行不同组分的混纺、交织加工的产品,不但使其各种纤维性能得到有效发挥,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增加了良好的服用性能。

  一直以来我国棉纺织行业,通过产品研发,新型原料的应用,优化和丰富我国棉纺织产品结构,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这里所指的创新就是:或者更新,或者创造,或者改变。

  新型原料与新型纺纱技术的组合,通过不同纤维、不同比例、不同方式、不同的交织方式进行排列组合,不仅可以使各种纤维性能得到充分体现,并能创造出全新的、成千上万种的纱线或面料的系列产品呈现给客户,这就是棉纺织行业的产品创新的发展方向。

  企业的健康发展应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有自主创意的产品设计能力。美国、日本、欧洲的纺织业之所以延续100年、200年,是拥有核心的创新技术。

  按照目前各国纺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美国侧重于环保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日本注重新型纤维或自动织机开发技术;欧洲各国则继续维系纺织机械和检测技术。我国是世界纺织第一大制造国,但是掌握的核心技术却很少。

  新工艺参数的不断优化,创新发展了纺纱结构、织物组织以及后整理技术。我国棉纺织业的工艺技术正在不断创新提升,高档的纱布产品的总量在世界是第一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纱布生产的工艺技术甚至已经在指导着进口设备技术的提升。以纺纱、织造为例,多组分赛络竹节紧密纺纱线就是我国自己不断创新的工艺技术,织就的面料手感柔软、平滑,布面会呈现出规则的抽纱和挑纱,其类似竹节样的纹理效果,比一般织物具有更好的透气吸汗性能,附加值高,多为品牌服装选用。

  棉纺织行业正在逐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品。新的加工流程的应用,推动了绿色环保的生产,推动了高效短流程装备的使用,推动了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利用。

  我国的棉纺织行业创新有良好的基础,领导重视,职工努力。棉纺织企业的产品开发至少需要包括总体方案设计、技术研发、原料选择、工艺参数设计、设备改造、工艺测试、成品效果设计、销售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九大关键部门人员的无数次的尝试、改造和努力,假设每一关的成功率为50%,那么创新的成功率只有0.2%!可见,创新过程的艰辛,但和棉价差相比,主动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可以通过不断的创新、调整,来提升自身实力。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当年9月15日起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至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04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我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芒果体育官网 MGTY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成产品的竞争力。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我国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下降时,应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从而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近年来,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量很大,农村对纺织品的购买力也得到提升。纺织品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新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要舍近求远,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

  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开拓国外营销网络。单一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的防治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外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开拓国外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在国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不能过渡依赖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应是纺织品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的核心。通过质量和价格提升,确保现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中东等非设限市场。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调整了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由13%降低至11%,并于当年9月15日起执行。

  目前,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为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带来的巨大压力,但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

  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进一步压缩了我国纺织品出口的利润空间。据中国第一纺织网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国内主要纺织子行业平均净利润率在2%~5%左右,纺织全行业平均净利率仅为3.48%。2006年1至7月份,除棉纺行业、丝绸行业平均净利润率略有上升之外,其他行业净利润率均比2005年有所下降。纺织品出口退税率下调2%,将使纺织全行业净利润率下调0.06%。从退税率下调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来看,化纤行业影响最大,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21%,其次为麻纺行业,净利润率将因此下调0.13%,其他行业净利率可能下调幅度在0.04%至0.07%左右。这意味着某些纺织品出口将面临“零利润”的生存困境。

  纺织品出口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出口退税率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1996至1998年国家退税率下调,加上东南亚金融危机,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3.2%;1999至2002年,退税率上调,期间纺织品服装出口年均递增12.75%;2004年出口退税率下降为11%,纺织品服装出口比2003年同期降低6.2个百分点。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2005到2006年7月,纺织品出口贸易递增21个百分点;2006年9月退税率下调,加之目前我国纺织品国内生产成本增加,国外不断遭遇反倾销、特保政策,出口增量难以持续高增长。

  我国纺织品的生产能力一直处于饱和状态,随着纺织品出口的增加,纺织业投资的快速增长,近几年纺织品生产能力的过剩已经十分明显。出口退税率下调之后,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纺织品将会大量退出国际市场,国内纺织品产能过剩将面临巨大压力。如何应对新的形势,是摆在纺织品出口企业眼前的严峻课题。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产能过剩、过度竞争、效率低下,出口退税率下调,将促使整个行业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抑制过剩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淘汰落后产能,为优质企业让出更大的市场空间,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从长期来看,有利于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2.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

  我国大部分纺织品出口企业为中小企业,主要靠低价竞争出口。近年随着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中国纺织品的价格优势已逐渐趋弱,出口退税率下调,促使纺织品出口企业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成产品的竞争力。

  尽管中欧、中美达成纺织品协议,但中国纺织品的产能、产量、出口量等均居世界首位,因此200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将更多地利用反倾销、市场经济地位、社会责任标准等新措施限制中国纺织品的出口。从大环境来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有利于减少中欧、中美贸易在这一领域内的摩擦,同时也会促进出口企业对新市场的开拓,可在非洲、拉美、澳大利亚等非设限国家或地区寻求新市场。

  目前我国纺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竞争力,全行业自主创新的比例不足10%,品牌建设能力较弱。据统计,2005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1175.35亿美元,占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24%,纤维加工量占到全球的三分之一,但自主品牌在其中所占比重不足10%,其余90%均为无牌、贴牌和定牌出口,基本上没有形成国际影响的品牌。我国企业应改变以产能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增加研发投入,培育和提升自主品牌,依靠技术和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和品牌文化创新,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各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也要采取多种措施,比如通过税收政策和纺织品配额分配等,鼓励吸引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纺织品技术创新的投入,培育自主品牌,使我国纺织业尽快适应全球化竞争的新形势。

  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应当在注重国际市场的同时,亦应高度重视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作为新兴的纺织服装消费市场,中国已经得到全球商家的重视。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在为中国劳动力创造大量就业的同时,也造就了大量有支付能力的国内消费群体。我国纺织品企业应该在外销受退税率调整影响而下降时,应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利用自身优势,成为国内市场的主导,从而弥补企业在海外市场所失去的利润。近年来,国内纺织品服装消费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城市对中高档服装的需求量很大,农村对纺织品的购买力也得到提升。纺织品企业要紧紧抓住国内市场需求量的新变化,尽快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要舍近求远,把国内市场拱手相让。

  同时,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应积极开拓国外营销网络。单一的营销模式已无法适应纺织业快速发展,我国的防治出口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外市场变化,掌握第一手信息,开拓国外营销网络,掌握出口价格的话语权。在国外市场的区域选择上,不能过渡依赖美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应积极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非设限地区的市场应是纺织品出口企业市场战略的核心。通过质量和价格提升,确保现有欧美高端市场,同时利用低价优势大力开发拉美、非洲、中东等非设限市场。

  出口退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已报关离境的出口货物,由税务机关根据本国税法规定,将其在出口之前生产和流通各环节中已经缴纳的国内增值税或消费税等间接税税款退还给出口企业的一项税收制度,其目的是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入国际市场,避免对跨国流动物品重复征税,从而促进该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出口贸易。与进口应足额征税相适应,对出口货物实行零税率,是国际通行的作法,各国普遍采用此项政策,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纺织业是绍兴支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经过多年的积累发展,绍兴已成为全国纺织工业发展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地区之一,形成了极具规模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生了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绍兴纺织行业的产业链条比较完整,从化纤原料、纺织机械到纺织加工、印染和后整理,再到服装服饰加工等,与纺织相关的行业都比较发达。

  目前绍兴纺织业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包括2家为众多企业服务的研发机构――绍兴县纺织科技创业中心和袍江工业区的纺织孵化中心,42家为本企业服务的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余家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的产、学、研企业,他们正在为积极推进整个纺织产业进步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近三年来,绍兴纺织行业的新产品开发速度大大加快,新产品产值以年均32.3%的速度递增;新产品产值比重不断提高,已有不少企业获得了国家授权专利。

  由于纺织工业的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了积极效果,绍兴的纺织行业正在形成向大企业集聚、向区域块状进一步集聚的格局,产业集群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目前绍兴地区已形成14个纺织集群,其中6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都在100亿元以上,每年完成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另有5个块状完成销售收入在30亿―50亿元之间,二者较以前集聚度有较大提高。

  我国加入WTO以后,出口市场成为绍兴纺织产业不断发展的主要拉动力,在2000―200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以年均41.2%的速度递增,大大快于同期产值增长速度,纺织出口对纺织产值增长贡献率为26.4%。目前绍兴已有近1600家有自营出口的纺织企业,其中出口额超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110家;有近70家生产企业在国外设立了营销窗口,部分企业在国外设立多个营销窗口。从出口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居主导地位,比重达88%,显示出绍兴纺织行业产业链自我配套能力在不断增强。

  绍兴纺织工业在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受资源、能源及国际市场变化的影响,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渐显现,这既有纺织业长期积累发展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又有受纺织行业宏观环境影响、企业观念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管理手段缺乏等因素所形成的原因,这些问题日益制约着绍兴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

  绍兴的纺织工业经济虽已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但产品档次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由于常规丝生产的化纤产品目前仍有着一定的市场容量,因此大部分织造企业所生产的化纤面料基本以常规丝生产的普通面料为主,麻、毛、丝、绒等纺织品比重较小;同样,印染业也承接了织造业的发展模式,也是以普通涤纶和涤棉产品印染为主,麻、毛、丝、绒的印染能力不足、水平不高。此外,由于企业发展集中在同一个档次、相同市场领域竞争,导致相互间压价竞争,最终出现“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价格”的情况。

  品牌、设计等上游环节往往是高附加值环节。绍兴的纺织企业争创名牌意识较强,但运作水平不高,普遍缺乏现代化的品牌营销手段,没有真正挖掘品牌产品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的企业较少。纺织产品的开发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企业更注重生产性投入,在后劲培育和新品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上不够,绍兴中等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0.7%,远远落后于先进发达地区3%―5%的投入比重。绍兴的纺织企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很少,绝大部分企业技术开发停留在“引、仿、跟”上,没有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影响了绍兴纺织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一些纺织企业片面追求规模、产值的高增长,盲目铺摊子,低水平上项目,“同质化”生产、“同构性”发展普遍存在,而人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滞后,使产业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失衡。纺织产品需求更新加快,但各个环节的产品研发没有及时跟进,加上在整个纺织产业链中各企业相互间缺乏有机的协作,致使绍兴现有纺织产业链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明显过剩。又由于低水平、粗加工能力快速增长,加剧了纺织品市场的无序竞争,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企业经营风险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2009年2月1日,我国将纺织行业的出口退税率由14%上调至15%,根据相关研究,出口退税率上调l%,会引起绍兴纺织行业出口贸易额指数增长约1.26%。加之由于出口退税率的提高,直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如果单纯考虑出口退税率上调的影响,通过计算,可以预测绍兴纺织行业的营业利润率应在3.57%左右。

  但是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首先,由于目前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世界银行、IMF等组织根据各国持续恶化的经济指标不断下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IMF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最新预测为2.2%,世界银行的预测为1%。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将持续,纺织行业在这样的背景下,需求也正在逐渐缩减。

  其次,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年来,绍兴进口主要化纤原料如PTA、MEG等数量不断上升,价格也不断上涨;同时受美国取消棉花出口补贴的影响,美国棉农出口意愿降低,从而造成国际棉花供给紧张,棉花价格上扬。纺织服装行业原材料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强,进口价格不断上升,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最后,劳动力成本增加。绍兴的纺织品在过去大多凭借使用外来廉价劳动力来降低成本,随着2008年开始实施的新《劳动法》,过去不合理的用工模式逐步得到调整,这其中的代价就是使得纺织工业的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中国在廉价劳动力方面失去竞争优势。据统计,2008年纺织用工成本增加幅度在20%―30%之间。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在商品出口结构没有实质性改变的情况下,营业利润率必然会较理论上得出的数据有大幅度下降,这种利润率水平已经基本迫近行业的生存线,因此,国家应及时进一步上调出口退税率,帮助纺织企业度过危机。

  企业不能把出口退税当作唯一的救命稻草,因为尽管退税调整短期内会改变利润水平,但是中长期来看,利润水平更多地取决于纺织服装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行业的自身特点。绍兴的纺织企业应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当地政府也应该积极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引导企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为纺织企业出谋划策。

  作为纺织大市,绍兴的纺织产品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产品档次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局面。国际知名品牌的产品在近些年不断地出现在绍兴市场,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却鲜有绍兴生产的名牌纺织产品的身影。再加上绍兴正在逐渐失去劳动力和原材料方面的成本优势,在纺织品一体化的时代,国际纺织服装市场已不缺产品,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将成为竞争的法宝。为此,绍兴的纺织行业应采用国际化的品牌营销手段,加大产品设计、营销运作力度,进一步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区域品牌的创立,提高绍兴纺织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知名度。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应加大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设计人才,争取尽快在纺织工业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纺织装备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提高纺织行业的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另一方面要合理引进先进技术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可以通过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同时将高科技注入纺织品等传统产业,增强纺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采用高新技术进行嫁接,以提高现有纺织装备的自动化、智能化、高速化与稳定性,使出口纺织产品质量保证有更为可靠的基础。只有加大研发能力,把自己产品的特色打出来,才能在市场上占有稳固的一席之地。

  绍兴纺织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国际新兴市场营销份额,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从出口市场结构看,目前绍兴的纺织企业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市场,容易导致同一出口市场的过度竞争。现阶段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欧美市场纺织服装订单明显萎缩,企业应适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开拓新的市场。绍兴纺织企业可以把对口产品销往拉丁美洲、非洲、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以此来扩大销路。此外纺织企业要尽快开发能够适应国内需求的内销产品,从而减少企业因出口退税率调整而造成的影响。

  政府要帮助绍兴现有的纺织龙头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战略经营,鼓励实施资本经营和人才经营,促进企业进一步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对现有成长型优势企业的培育,进一步营造争优创先的发展氛围,力争使其成为绍兴纺织企业的中坚力量。政府还要加强块状经济集群推进,注重产业间的分工向产业内的分工拓展,制成品贸易向专业性加工和服务贸易扩展,大力鼓励技术、贸易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提升块状区域竞争实力。

  [1]张芝萍.出口退税调整对纺织业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北方经济,2007,(03).

  是全国著名的纺织之乡、纺织服装出口基地,纺织服装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产业基础,拥有较强的生产规模优势和区域产业集群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行业已形成了化纤、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服装、茧丝绸、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全市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业规模企业数1684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34.4%。从业人员26.3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职工总数的32.3%。作为最具特色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纺织服装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期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592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3.8%,其中缴纳税金218.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25.4%。年,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出口创汇53亿美元,同比增长24.5%,是期末的2.15倍,占全市出口总额的37.6%,为我市第二大类出口产品,出口市场遍及日本、欧美及亚非拉158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改造提升传统纺织产业,加快打造现代纺织强市,对的工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品牌创建和高附加值产品为切入点,强化化纤、纺纱、织造、染色、印花和后整理、服饰、家纺产品一条龙的产业链,全力实施以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以贴牌加工向品牌生产转型、以低端加工向高端制造转型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工程,形成专业化分工程度高、社会化配套能力强、区域间产业链相互协调配套的良好格局,实现由纺织服装大市向纺织服装强市的根本转变。

  2.产品档次: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中型纺织企业“三无一精”(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4.产业集中度:服装、家用纺织品等终端产品销售收入占纺织服装行业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培育4家超30亿元企业。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要瞄准国际纺织服装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纺织服装业的现有优势,强化集聚化、集群化布局,紧紧围绕“强、大、专、精、特”的目标,以特色产业、芒果体育官网 MGTY优势产业为重点,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实施棉纺织业、家用纺织品业、服装服饰业、茧丝绸业、化纤业“五大产业门类”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加快大生工业园区和冠达纺织市场建设,稳步推动纺织企业退城进郊。以大生集团、联发集团、永安纺织、华强纺织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着眼于“强化上下游、完善产业链、产业集聚化、提高附加值”,为本地最终产品提供优质原料。引导产业链从原料半成品向成品、从成品向高端商品、名牌产品转型。积极拓展联发集团、东丽织染、东邦纺织等棉纺织、化纤面料企业的产品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档次产品发展。充分发挥先锋镇“中国色织名镇”、观音山镇“省色织名镇”的品牌效应和集群优势,推进观音山-先锋色织生态产业园建设,加快实施市区城西印染企业搬迁改造。借助省面料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强合作,形成有影响力的研发平台,开发高附加值面料替代进口,尽快打破长期困扰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印染后整理环节相对薄弱的状况,推动全市棉纺织业的发展,成为全国色织产品研发先导区。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加快实施以提高无卷花、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要内容的“三无一精”技术改造,大中型棉纺织企业应用清梳联合机、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精梳机等设备的比重提高到90%以上,达到或超过中等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发展紧密纺、气流纺、涡流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推广粗细联、细络联等先进纺织自动化工艺流程,快速提升高支精梳纱、高档防羽布、高档抗皱免烫面料等系列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开发高档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面料、交织面料、提花面料、装饰用面料和功能性整理面料等高附加值产品。注重软技术的配套引进,积极采用抗皱防缩、防霉、抗静电、阻燃、仿真、多种纤维复合染整等特种印染后整理新技术,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化纤仿真、纯棉超柔软、舒适性针织物以及多种纤维复合染整、功能性后整理工艺水平,促进我市棉纺织业向优质、高产、自动化、连续化方向发展。

  把家纺产业定位为时尚产业,打造“家纺城”,做靓“家纺”城市名片。做好家用纺织品产业集群地的发展规划,充分发挥中国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的品牌和规模优势,以罗莱家纺公司、凯盛家纺公司、紫罗兰家纺公司、金太阳公司等骨干企业为支撑,拓展叠石桥家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知名家居、家饰品牌合作,研究家纺产业发展潮流,开发高档、特色产品,形成梯次发展格局,延伸家纺产业链,做大家用纺织品业。

  充分发挥“家纺指数”全球家纺“风向标”作用,进一步提升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水平和能力,构建家用纺织品研发平台,开发生产具有鲜明个性和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品质配套化家纺产品,打造新文化思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于一体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

  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为支撑,进一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采用新原料、新技术发展服装新产品。着力加大内外销市场拓展,广泛开展品牌创建活动,放大专业女装特色,开发系列高档产品,扩大配套辅料产销空间。基本实现由出口加工型向“内外销并举、自主品牌为主型”的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总量继续保持全国和全省领先。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品牌经济比重。鼓励企业组建纺织服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开发与推广中心,引导企业采用服装面料自动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机、电脑平缝机、服装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的悬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机、产品自动立体仓储系统等自动化、智能化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激励企业引进和培育技术开发、专业设计等中高端人才,提高服装加工、设计、开发水平。推动企业扩大新型高档品牌服装生产比重,加大出口比例,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以集团为龙头,与大学、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家桑蚕茧丝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茧丝绸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围绕茧丝绸产业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着眼国际前沿,研究开发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引领中国茧丝绸产业创新发展。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

  以高档丝绸制成品为龙头,以面料开发为突破口,加大高档真丝、新型共混纺产品开发力度,提高丝绸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形成高档真丝、仿真两大系列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新型复合丝,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共混纺丝、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产品。开拓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发展棉、毛、化纤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混纺的新型高档丝绸面料。提高和优化桑、蚕品种,稳定桑蚕生产和茧丝市场,形成蚕种繁育、蚕茧加工、桑蚕生丝、捻线丝、绢丝、丝绸面料、服装服饰、真丝家纺产品、桑蚕生物制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丝绸产品国际国内贸易和科研开发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建设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鼓励企业开展超仿真、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高性能纤维的产业化研发,引导企业引进国家重点推广的PTT纤维、竹浆纤维、麻纤维等新型纤维加工技术和新型国产化化纤生产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成本,减少物料和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以文凤化纤、金雪集团、东丽纤维为骨干企业,发展高性能、功能性、差别化纺织新材料,为提高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比重奠定基础。鼓励企业迅速将科技项目、先进技术产业化,向大型化、柔性化、精密化、节能减排方向全面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重点将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内最大的纤维织物制造基地。放大海安锦纶长丝生产基础优势,打造化纤特色板块。将如口港、海洋经济开发区化工新材料工业园打造为重要的新型化纤基地。

  坚持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动、突出优势、培育重点、淘汰落后”的基本思路,在强化产业协调、强化产业升级、强化产业支撑上下功夫,在资源整合、平台搭建、基地打造、要素配置、布局优化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加快推进企业升级、产业转型,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一)强化产业协调。提高认识,科学规划,集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的格局。一是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领导,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扶持激励措施,协调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优化布局。加快叠石桥国际家纺市场、家纺城两个市场的建设进程,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影响力和知名度。科学规划-先锋色织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鼓励区外色织印染企业退城进园,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制定优惠政策,把好产业门槛,正确处理“腾笼换鸟”与产业“空心化”之间的矛盾,鼓励区外的大中型色织印染企业搬迁入园,鼓励企业采用新原料、新技术,提高服装面料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引导集聚。以培育大企业、大产业为导向,以集团、家纺、大生集团、联发等重点企业为骨干,修改完善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引导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攻克国家重点扶持、推广的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打造全国行业领军企业。在川姜镇与观音山之间规划布局市纺织服装产业园区,把园区建成功能齐全、分工合理、配套完善、效率一流、研产销一条龙的部级特色基地,为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四是资源整合。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企业担保体系,简化信贷流程,放宽信贷风险容忍程度,结合纺织服装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创新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和信贷产品,进一步提高对纺织服装中小企业的有效信贷覆盖率。

  纺织业是浙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当前面对国际国内经济政策形势发生的一系列变化,浙江省纺织行业如何实现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的提升转变,如何提升产业层次和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其发展的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纺织行业一直坚持走市场化道路,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了持续高速发展。主要纺织产品产量中纱、化学纤维、印染布、丝绸、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均居全国前列,其中代表现代纺织原料的化学纤维产量占全国44%,居全国首位。浙江省的纺织企业数量和规模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但是,不可否认,浙江省纺织业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产能过剩、纺织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创新品牌不足等。这些对浙江省纺织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一)浙江纺织业面临的国内形势。首先,人民币持续升值影响纺织企业的出口及效益。浙江省纺织产品的出口主要是靠低成本,以量取胜的发展模式。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相对提高出口纺织品的成本,使得企业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因此,人民币的升值将进一步减弱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优势,影响企业的出口及效益,给纺织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压力。纺织品出口处于全国前列的浙江无疑会首当其冲地面对这一挑战;其次,用工荒、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使得生产产品成本上升。近些年浙江省出现了“用工荒”的难题,尤其是技能人才缺口较大,目前已达到700万人左右。企业招工难,进一步使得纺织企业不得不提高工人工资,增加了生产的成本。此外,原料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也成为纺织服装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持续上升的原材料价格进一步增加了纺织产品的成本;再次,资源要素环境制约日益明显。由于打造绿色浙江战略的深入实施,纺织印染企业成为政府整治的重点之一。因此,纺织企业环保设施投入以及治理成本较以往显著增加。另外,浙江省可用于生产纺织品原材料,尤其是生产棉花的耕地面积相对其他纺织品生产大省较少,可耕种土地面积稀少制约了浙江省纺织品原材料的生产,进一步制约了浙江省纺织业的发展。

  (二)浙江省纺织业面临的国际形势。首先,国际贸易壁垒成为发达国家限制纺织品服装进口的主要手段。浙江省纺织行业的产品出口也必将要应对这些更具隐蔽性和复杂性的新型贸易壁垒。当前,影响浙江省纺织行业较多的贸易壁垒有反倾销贸易壁垒、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社会责任标准贸易壁垒等几种形式;其次,后配额时代的进入使浙江纺织业面临新的挑战。从2005年1月1日起,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纺织服装进口配额全面取消,纺织品服装业正式进入“后配额时代”。“后配额时代”的到来给浙江省纺织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浙江省的纺织品出口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主要发达国家在取消纺织品配额的同时,必将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出口能力和成本优势进行限制。

  (一)利用产业集群优势,以适度规模作为浙江省纺织业发展的特色。浙江不仅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发达地区,同时也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纺织产业集群地域比较集中,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能力,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声誉。因此,要着力加强浙江省产业集群方面的规模,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节约成本,进而形成规模经济优势。行会协会应重视浙江省纺织业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要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创新率,帮助企业了解不同企业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以发挥其比较优势。通过建立示范点的方式对好的经验予以推广,同时加紧对专业人才的培训工作,以建立一个富有竞争力的专业市场。

  (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浙江省纺织企业,要想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其发展轨迹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进行转移,这就需要企业具备创新精神。新式样、新时尚是纺织市场的活力所在,新纤维、新面料则是企业竞争实力的体现。新品开发不仅要关注设计环节,还要延伸到采购、制造、销售等环节。要不断关注消费动向和消费心理的变化,善于发现消费者的需求,跟进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新品开发不能仅仅停留在研究物理化学指标,还要研究产品的功能性、品质性和审美性,善于将舒适与自然、品味与时尚相结合,将新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三)加强品牌建设。浙江省纺织服装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注重品牌的建设。首先,创建优质品牌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改善产品的设计。例如,结合浙江省纺织业的特色以及自然人文因素,创建一些服装质地优良,具有江南风韵的服装品牌,在国际服装市场上形成浙江省的特色,从而塑造品牌个性。这就要求纺织企业在纺织品的生产和设计两方面双管齐下,整体上提高浙江省纺织品水平。其次,要加强品牌运营、策划、推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把企业的品牌形象推广出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四)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注重人才培养。在提高纺织业技术水平方面,浙江省应建立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成产业联合体,由高校组织技术攻关,政府制定产业技术政策,企业把科技成果产业化。在培养纺织工程技术人才方面,要积极发挥高等院校的作用,除了吸收毕业生外,还可以通过高等院校进行在职人员的培训,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和交流,要让科技人员有机会接触国外的先进技术,通过合作掌握先进技术。同时,加强熟悉WTO协议的法律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通过与高校、行业的合作,培养善于开拓国际市场、能够进行品牌营销、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合法贸易的人才。

  (五)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针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浙江省资源相对短缺的劣势以及浙江生态省建设的要求,浙江省纺织企业应注重鼓励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引导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控制,缩短工艺流程,减少能源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全行业内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大力推广节能减排实用新型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方法,尽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定期组织企业相关人员参加知识培训。在企业中牢固树立资源危机意识和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低耗高效的观念。

  [1]周颖.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以浙江纺织业集群为例[J].技术经济,2007.

  提到指数,人们最为熟悉的是金融指数,如各个股市的股指,股指就是股市的风向标。作为纺织大国的中国在数量上颇具“巨无霸”之势,但是也长年厮杀在“价格战”中。全球纺织业微利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纺织企业传统的数量竞争、价格竞争模式将走入死胡同。中国纺织业能否实现更多信息的行业传递,能否握有价格话语权,能否拥有指引行业的风向标?

  为了给中国纺织业产业升级寻找新路径和重要抓手,3月10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纺织与质量处和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的相关领导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信息中心的经济研究专家、纺织行业专家知名企业企业家聚集在中国重要的纺织产业基地吴江盛泽,参加由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和吴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暨盛泽・中国纺织面料专家研讨会”。

  与会专家共同探讨建立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以期对中国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进步及企业提升产品价格空间有实质性帮助和推动作用。研讨会上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信息部指导下进行的“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工作,以中国最主要化纤面料生产和交易的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为切入点,把中国化纤面料价格指数建设作为示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建设工作已正式起航,同时也标志着国家发改委支持的纺织信息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纺织产业已占据了全球纺织产业很大的份额。但近年中国纺织业自身面临环保要求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涨的巨大发展压力,中国纺织业传统发展模式面临瓶颈。专家致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从宏观方面指导产业调整、升级、从微观广大,指导企业经营,提升中国纺织产品价格空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俞建勇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从宏观上来讲,对反应经济运行状态可以起到很好的指针作用。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对宏观政策制定、产业技术进步、产业投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微观企业的经营活动也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帮助企业在产品开发,产业投资方面做出选择。纺织业是最早进行全球资源配置的产业,建立价格指数体系更有利于中国纺织业融入全球经济,有利中国纺织产品价值空间的提升。

  江办省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窦钰认为,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对纺织业下一步的发展非常重要。纺织业是最先走入市场经济的行业,它得到的最大的好处是发挥充分竞争的优势。这十多年,纺织业的进步,与市场竞争优势的充分发挥分不开。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无序竞争、过度竞争、把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的现象,这不仅出现在内销市场,同样蔓延到外销市场,这对行业的发展不利。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有利于规范市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副主任龚进礼谈到,推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体系是纺织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由于整个纺织产品分类繁多,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的、透明的报价系统,这使我们的出口企业在和国际买家做生意时,常因缺乏价格话语权而吃了不少亏。功夫在诗外

  指数之所以可以指引市场、行业发展,在于其权威性。调查数据的准确、可信、典型至关重要。之所以选择盛泽东方丝绸市场作为中国纺织品价格指数的切入点,与盛泽自身在中国纺织界的地位分不开,而价格指数能在盛泽推出更与盛泽政府组织实施的准备工作息息相关。

  据吴江市人民政府市长介绍,盛泽的纺织产业,无论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还是产品质量近年都得到大幅提升。最近几年盛泽纺业又大力抓技术更新。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吴江市政府希望盛泽通过研究中国纺织品价格形成机制,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更好地引导盛泽纺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产品创新、管理提升,并进步提升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形象,确立盛泽在全国纺织品价格形成中心的权威地位,抢占吴江纺织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价格话语权,争取早日把吴江打造全国纺织品产业的CBD。

  另据盛泽镇党委书记、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党工委书记盛红明介绍,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所属中国绸都网,自2003年起对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常年交易的近千个纺织面料品种的价格进行跟踪采集,并通过互联网和行业主流媒体《中国纺织服》、《国际商报》、《吴江日报》、《中国绸都》等定期分开。中国绸都网同时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库,累计收集纺织品样本已达数千个,为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奠定了基础。

  与会专家认为,在盛泽搞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有两大优势,一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下属绸都网,去年1年重点做了面料的编码工作,这是编制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奠定了基础。二是盛泽的纺织业在全国及至全世界都称得上是最大的积聚地之一。以盛泽为中心已积聚了拥有12万台以上的无梭织机,年产纺织面料100余亿米。从全国范围看,由于盛泽产能大、产业集聚度高,在盛泽搞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是最好的选择。

  盛泽镇党委副书记、中国东方丝贯市场管委会主任吴新祥认为,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不是哪家企业能搞出来的,推出价格指数的工作应该由政府去做。盛泽政府和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表示,今后将从人力、物力方面全力投入,大力支持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建设工作。不仅在自己市场上大的企业设数据采集点,还要到其他专业市场设采集点。使中国纺织面料价格指数成为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价格指数,而不仅仅是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的价格指数。影响力是关键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量占世界贸易额的13%,出口量占总生产量的30%,纺织品出口额占生产总值的47%,可见,我国既是一个纺织品出口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进口大国,年纺织品的进口总额不断攀升。随着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我国的纺织品贸易也会受到较大冲击,我们必须要对纺织品贸易现状进行全方位分析,从而提升我国纺织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纺织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同时,这些产业又反作用于纺织业,使产业间不断的进行创新与磨合。纺织业的产业中心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进行转移,产业集群特征也不断向以研发和消费为中心转移。纺织业逐渐从单一的加工制造向整个产业链模式转变,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实现了跨国公司的资源优化,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科学技术不断应用到纺织业的生产与研发过程中,未来的纺织业领导者必将是拥有高新技术、资本实力强、有市场控制力的跨国纺织企业。

  1.产业利益。我国在对纺织业进行多次产业调整之后,建立了品类齐全的纺织品产业体系,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成为“世界纺织巨人”。纺织业在解决我国人民穿衣问题的同时,也保证了对世界各国人民纺织品需求的供应。

  2.劳动力问题。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它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对解决就业、稳定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出口贸易。纺织业一直是保证我国外汇储备、国际收支平衡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产业,在推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国际中的大国地位不断彰显。

  1.整体现状。(1)多元化出口。我国的纺织品出口市场主要包括:香港、日本、欧盟、美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今天,我国对外出口纺织品贸易的销售额已经占据总出口额的大部分额,我国纺织业不断开辟新的市场,对原本的11个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少。(2)产品出口结构。纺织品加工产业中,对产品深加工的重视日益体现,但是,我国的产品深加工还处于劳动密集型阶段,对于高技术含量、产品质量高档的奢侈品牌出现大量空白,整个出口产品的水平不高。(3)配额限制。我国较之其他出口国,在纺织品市场的竞争极不公平,大大降低了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竞争力,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我国在国际纺织市场中,也是受别国限制最多的纺织品出口国。

  2.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的新情况。(1)配额取消促进了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由于原有的ATC体制的终止,之前的配额法已不再使用,配额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障碍也将逐渐消失,有利于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和企业成本的降低,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配额取消后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配额限制的取消虽然有利于中国纺织品的贸易发展,但是,国际市场中的纺织品出口国远远不止有中国一个,其他国家在配额限制消除的同时,也获得了令其纺织品贸易快速发展的机会,这就使得纺织品市场的竞争逐渐加剧。(3)入世协议的影响。中国加入WTO的协议书中有关纺织品特别保障条款对我国的影响逐渐显现,但是,该项条款也表明,在中国加入WTO12年后,也就是到2013年,有关纺织品的特别保障条款就会废除,所以,面对当今的新形势,我国纺织业要抓住这次机会,大力进军国际市场。

  1.研究中外纺织品贸易政策。欧美的纺织品贸易政策,对外设置多种繁杂的贸易壁垒,因此,我国想要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透彻分析欧美国家的贸易政策,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首先,我国在对欧美等国出口时,要在国内对出口量进行协调,使出口量不超过额定范围;其次,我们要善于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减少经济损失;最后,要和与我国关系良好的友国进行合作,促进双方的共赢。

  2.研究国际市场。我国的纺织品企业要充分了解国际市场,对竞争者的产品深入研究,捕捉市场机遇,抓住机会,努力提升我国纺织品品牌在国际市场中的知名度。

  3.建立营销联盟。建立营销联盟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将产品顺利的推入国际市场,提高我国纺织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同时,还可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把我国的产品以庞大的销售网络推入国际市场。

  面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我国纺织品贸易一定要增强自主能力,走新型纺织工业道路,扩大与国际纺织市场中大企业的合作,利用我国自身的发展优势进一步向国际市场迈进,使我国成为国际市场的纺织强国。

  [1]张莹.浅析我国纺织业贸易的现状及国际竞争力[D].吉林大学,2012.

  [2]肖海霞.浅析我国纺织品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2-45.

  [3]陈世清,张全中,吴翔胜,程小旭.我国纺织品贸易障碍及对策研究[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2011(03):50-52+64.

  我国与越南既同为纺织服装出口大国,结构互补性强,在这一领域的竞争与合作长期并存。作为新兴的服装和纺织品出口国,入世后,越南纺织品和服装将免配额进入全球纺织服装市场,由于劳动力素质较高,价格相对低廉,贸易环境不断改善,其纺织业势必会对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就越中纺织品服装的竞争现状及竞争力进行分析,并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一些措施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越政府十分重视纺织服装业发展,视其为主要的出口创汇行业。自1993年开始出口纺织品,1998年至今纺织服装业的出口额一直排第二,仅次于原油出口,此后更是连年增长,其增长率在越南出口产品中可谓独占鳌头,成为越南重点出口商品之一,目前全国总产量的80%以上供出口。为了适应出口需要,2001年越政府更专门制定了“越南纺织服装业加速发展战略”,提出了纺织服装业的十年发展规划,提出将纺织服装业发展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既要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又要提高产品竞争力,稳步融入世界和地区经济。

  目前,越纺织成衣市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分为配额市场和非配额市场。配额市场主要是美国和土耳其,非配额市场主要是欧盟、日本和加拿大,这些国家和地区是越南纺织品成衣市场的主要出口地区。

  越南现为美第七大纺织品进口来源地,2004年对美出口约23.5-24亿美元,占越全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55.2%,比2003年增长21.5%。其中配额内纺织品达16亿美元,占对美出口的67%;非配额品种约7.5-8亿美元,占33%。2005年越南对美出口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约28亿美元,占美国该类产品总进口的3.8%。

  欧盟是越南第二大服装出口市场。越欧双方签订纺织品贸易协定于1993年1月1日正式生效。此后,欧盟连续十年成为越纺织成衣的最大配额出口市场,占配额出口总量的80%以上,对欧出口纺织品年均增速达23%。2004年越对欧盟出口纺织品约8亿美元,占全国纺织品总出口的18.4%,比2003年增长40%。其中配额品种约占90%,非配额品种占10%。2004年12月3日,越欧双方签署协议,规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取消越南对欧出口纺织品配额。2005年欧盟25个成员国共进口来自越南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约8.5亿美元,占欧盟市场的1.3%。

  日本是越第三大服装出口市场和最大非配额市场。自1998年以来,越对日出口服装列各国对日出口第五,主要包括和服、西裤、衬衫、运动服等。2004年对日出口纺织品约5.3-5.5亿美元,占纺织品总出口的12.6%,比2003年增长9%。2005年越对日出口的服装及衣着附件共5.9亿美元,约占日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2.8%。

  此外,加拿大宣布自2005年1月1日起取消对越南纺织品的配额限制,2005年越对加出口的服装及衣着附件0.87亿美元,占该产品总进口的1.6%。

  (二)越中纺织品服装的竞争状况我国是传统的纺织服装出口大国,而越南作为新兴的纺织品出口国,与我国在该领域的竞争可以区分为两类:一个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即越中在越南的几个主要出口的竞争;一个是在越南国内市场的竞争,即中国出口商与越南国内纺织业之间的竞争。

  从出口规模和增长率的角度衡量,在国际市场上,越南纺织品和服装的地位日益显著。虽然与我国相比,其成衣类产品在出口规模和市场份额上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不少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商已开始把越南的服装和纺织品生产商作为他们的战略供应商。美国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商协会(USAITA)说,在许多产品方面,越南的生产商被认为是继中国之后的第二最佳供应国。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则根据美国市场上服装和纺织品的竞争情况,指出越南是唯一一个能够在美国市场上同中国进行竞争的亚洲国家。

  我国是越南纺织原料和服装半成品的重要来源。2005年我国对越出口纺织服装产品达8.64亿美元,其中近90%是对越出口的化纤原料、棉花等纺织原料和服装裁片等半成品,用以在越加工出口。近年来,我国广西、上海等地企业也开始在越投资设厂,利用国内服装半成品和越出口配额向欧美市场出口服装。因此,在越南国内的竞争主要是越中两国纺织原料和服装半成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分析各国竞争优势的基础、预测其发展方向以及长远发展潜力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分析工具。通过分析一国四组基本因素和两组辅助因素的数量、质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并将它们与其他国家相比较,就能发现一国的竞争优势的存在领域、大小以及持久性。下本文将借助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框架,分析越中两国的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优势。

  1.要素条件。首先,由于气候等原因,越南不适宜棉花的种植与生长,而生产的原棉和真丝产量十分有限且品质不佳,远不能满足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这使得越南纺织服装加工出口所需要的面料、辅料、服饰,甚至纺织化工原料、纺织机械、纺织机械零配件等的50―80%不得不完全依靠进口,对越南纺织服装企业的生产成本构成冲击。其次,越南纺织服装业的劳动力资源以及技术水平与越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目标的要求尚有距离。越南现有纺织工人的知识水平较低,且有74.8%的工人达不到专业技术要求,其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却仅为中国企业的60%,是导致越南纺织品附加值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受资金不足的刚性约束,现阶段越南纺织业的发展只能依赖成本较低的服装和织布部门,而需要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密集型纤维生产暂时还无力顾及。

  2.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越南的纺织机械产业和原材料产业都缺乏足够的发展以满足纺织服装业发展的需要,这使越南70%的纺织品出口是属于加工贸易,仅有30%的出口产品是制成品、且缺少自主品牌,其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出口效益都不高。再者,由于社会融资渠道不畅,缺乏资金,使得越南纺织服装行业的陈旧机器设备无法得到及时更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技术研发、创新等活动无法系统进行,继而影响纺织服装行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3.公司的战略、结构与竞争。越南纺织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且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参差不齐,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企业间未能形成强有力的联合。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与控制管理能力,零星分布的各个纺织服装企业很难与强大的外国企业集团竞争。再加上机构设置不合理,企业专业化程度低,管理水平低,产品品种过于单一,款式落后,产品质量差等,更削弱了越南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可见,越南的纺织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原材料资源短缺,纺织工业基础较薄弱,纤维、纺纱、织造、染整、服装各门类的产业体系不健全,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产品附加值和档次低,国际竞争力较差。 相对而言,我国纺织品的强大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纺织品原辅料可国内供应(棉花可以种植,布匹可以纺织,印染化工原料可以生产);工人技能熟练;外商投资纺织设备不断更新;基础设施较好等。因此,总体而言,越南产纺织品服装在价格、产品质量、数量、交货期限、付款方式、商标、包装等诸方面要与我国竞争还尚显稚嫩,尚不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构成较大的威胁。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周边国家如印度、中国相比,越南纺织品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28-48美元/月,远低于我国的73美元/月)和无出口限制仍为其在低端产品市场以及加工贸易方面赢得了不少市场。而我国纺织业面对层出不穷的贸易壁垒,不少有实力的国营纺织企业为摆脱特保设限、配额危机,亦开始转产越南,利用其零配额成本和更低的劳动力价格进行转口加工。而那些缺少资本实力和国际贸易知识的企业则在欧美对我国纺织品设限后,为国内品牌代加工或转向生产低端的非设限产品,加工价格更加低廉,牢牢套住了我国纺织企业的发展。

  第一,政府作用。为了改变当前纺织服装业落后状况,加快纺织服装业现代化建设,越南政府制订了“2001-2010年纺织服装业加速发展战略”,提出了纺织服装业今后十年发展规划。在行业发展政策方面,越南政府优先鼓励本国企业积极投资纺织、服装业并提供相应优惠政策。政府规定,凡在规划园区内投资该领域的越国内企业,50%的资金由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年利率3%;其余50%的资金提供商业贷款,年利率5.4%,两项贷款平均年利率为4.2%。贷款期限为12年,宽限期3年。其次,越政府欢迎外商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方式投资越南纺织服装业。《越南外国投资法实施细则》规定,“纺织服装设备生产”、“使用劳动力500人以上”、“成衣出口产品生产所需的高级原料和辅料生产”等项目为鼓励外资领域。最后,除国家对投资规定的优惠政策外,不同地区和不同工业区还可在地租、税收、收费等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

  第二,机遇。此次越南加入WTO带给其纺织和服装工业发展的极好时机。入世以后,越南纺织品可享有无条件、多边、永久和稳定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国民待遇,获得关税减让与关税约束的利益,与世贸成员国一样享受对等贸易的权利与义务。根据越南纺织服装集团(Vinatex)公司的董事局主席李全安说,在越南加入WTO之后,第一个优势是向美国市场的出口将不再有配额限制,纺织和服装工业在许多市场上将具有平等的地位。此外,纺织和服装工业的基础设施将提高,这是因为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因此,入世后,越南可以摆脱配额限制对纺织品出口造成的阻碍以及长期受双边协议约束、出易要通过中介的局面,为纺织品出口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可见,政府作用和机遇这两个辅助因素的相互作用,将是改变越南纺织服装业基础因素上的劣势、获得并提高其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

  根据越政府制定的发展战略,将在河内和胡志明市组建大型纺织服装原料交易中心,以解决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原料不足的被动局面。在2006-2010年期间将重点投资24个项目,集中力量发展纺织原料生产和纺织业,扩大纺织设备生产,建设分销体系,提高时装设计研发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到2010年使国产原辅料满足出口纺织品服装需求的比例达到75%以上。同时,入世后越南纺织品贸易将由双边转向多边体系,越南可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尤其是可为纺织业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吸引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对越南纺织业投资创造有利条件,纺织品贸易环境将得到改善。此。